如果说在20世纪40年代谁是这个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那毫无疑问是斯大林。有一条是绝对正确的,斯大林是一个极致的实用主义者,他不在乎主义或者理论,在他看来只要是有利可图的就可以去做,这一点贯穿他的执政生涯。
德意志帝国政府和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政府,为了加强德国和苏联和平事业,根据1926年4月德国和苏联缔结的《中立条约》的基本规定,达成如下协议:第一条:缔约双方承诺不单独或联合其他国家使用武力,侵略或攻击对方。
如果德国打赢了苏联,希特勒的下一个目标是谁?轴心国又会怎样划分势力范围?这些问题并非历史假设。1941年8月,即苏德战争爆发一个多月后,希特勒认为苏联败亡只是时间问题,便指示军工部门将生产重点转向海军和空军。
十七世纪以来俄德关系。主要著述有《苏联演变与社会主义改革》《十八世纪以来俄罗斯对外政策》《俄罗斯与中亚伊斯兰教》和《合作与冲突:2000年以来俄罗斯与欧盟关系》等,在《俄罗斯东欧中亚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等刊物发表相关专业论文百余篇。
上期咱们讲到了,随着二战的爆发德军入侵了波兰,紧接着,苏联也粗鲁地吞并了整个乌克兰。虽然乌民族主义组织反对苏联的政策,但是苏联在占领波兰的时候也对波兰境内的大部分波兰人民进行了流放,这个操作也让乌民族主义组织抓住了机会,他们为了报复当初波兰人的压迫,开始对当地的波兰人进行追杀,以保护社区的名义,搜捕那些他们口中的“阶级敌人”,也就是波兰人。
斯大林人生最大敌人希特勒,其实两个人命运中在1913年的维也纳有过交集,据后来的历史考据,他们两人在维也纳住得不远,而且更有意思的是,他们两人在回忆中都对当时的统治维也纳的哈布斯堡王朝有非常大的轻视,那会的他们都是默默无闻的年轻人,后来的这两个一生之敌,再没有见过面。
1945年时欧洲的战争才刚刚结束,就在众人还沉浸在亲人牺牲的悲痛,和反西斯战争胜利的喜悦中,想要重建因战争而满目苍夷的家园,迎接久违的和平生活时,英国首相丘吉尔却不满足现有的局势,很快便提出了一个惊世骇俗的计划,那就是对苏联发动一场战争,而且还正式将此事提交给议会,然后命令军部制定计划,并推断有多大的几率能够取得胜利,但经过一番商讨之后,除了野心勃勃的丘吉尔之外,大部分英国政客和将领都觉得此战胜利的可能性极小,所以根本无法施行。
前言提起二战历史的欧洲战场,很多人的印象是:德国凭一己之力单挑欧洲列强,东方对抗苏联,西方对抗美英法为首的盟军,南面的盟友意大利表现不尽人意,亚洲的同盟日本距离德国太远,本来想和日本一起夹击苏联,没成想日本也强行开启了东西两方向的双线作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