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西旅人:晚清外交与信息秩序》皇甫峥峥 著 汪林峰 译 上海人民出版社19世纪中叶之前,在大多数中国人的想象中,“西方”是一个既野蛮又神秘的所在,居住着桀骜不驯的夷人或是超凡脱俗的得道仙人。然而,鸦片战争后清政府所收集的关于欧洲的第一手资料,逐渐揭开了欧洲各国真正的面纱。
长期以来,研究中国近代史的学者一直致力于探讨中国与西方关系,但很少有人关注那些亲旅西方的晚清官员。本书填补了这一空白。不过,这只是它贡献的一小部分,更重要的是,作者重新定位了关于东西方相互理解和误解的讨论。仔细阅读这本精心翻译的著作,我们可以看到这种重新定位是多方面的。
晚清著名外交家郭嵩焘,曾用12字归纳晚清外交:一味蠢,一味蛮,一味诈,一味怕。郭嵩焘生于1818年4月11日,1840年的鸦片战争时,二十多岁的郭嵩焘正好在杭州,亲眼目睹了大清被英军的坚船利炮摧枯拉朽般地击败,对英国人一番研究后,他得出了一个结论:这些人很优秀、很文明,很值得中国好好学习!
清代前期,导致外交机制,产生制度性影响的因素是什么?首先,在回答这个问题前,我们需要知道,清代早期开始的对俄外交机制,就是当时中国传统外交制度变迁的关键系列因素,而咸丰年间对俄外交的演变就是这一系列事务中最后的关键力。
1860年9月,历史的车轮在中国大地上辗轧出了一段悲惨的印记。此时,恭亲王奕䜣被任命为全权钦差大臣,肩负起与英、法、俄三国谈判的重任,最终签订了《北京条约》,这份条约不仅改变了中国的历史轨迹,也为后来的外交关系埋下了深深的隐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