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卫在鹦鹉育雏基地内工作。(受访者供图)封面新闻记者 曾业 摄影报道“他姓梁,我也姓梁。我们不是兄弟,却胜似兄弟。”4月16日,与记者谈及自己从外省回四川创业的经历,梁卫多次提到一位同姓的“兄弟”。今年38岁的梁卫,来自南充营山,多年从事鹦鹉养殖、训练与销售。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李凤虎 刘梦珂 通讯员 袁涛/文图随着大家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宠物的需求日益增长,鹦鹉因其美丽的羽毛、聪明的头脑和善于模仿的能力而备受青睐。此外,鹦鹉的饲养成本相对较低,且市场需求量大,为养殖户带来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焦宏昌 通讯员 王一说起鹦鹉,相信大家都不陌生,鹦鹉因其美丽的羽毛、聪明的头脑和善于模仿的能力而备受青睐。在开封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以下简称示范区)杏花营农场的马砦社区,有一项特色的产业——鹦鹉养殖。
半岛全媒体记者 刘鑫 王洪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上了养宠物。其中,鹦鹉因其美丽的羽毛、聪明的头脑和善于模仿的特点,受到越来越多人的喜爱。面对越来越大的市场需求,鹦鹉养殖也成为新型行业,开拓了致富的“新赛道”。
近日,走进江西抚州爱鸟仁集团崇仁县礼陂镇鹦鹉养殖场,上千只形态各异、色彩斑斓的鹦鹉在这里安家落户,或欢快地在笼中跳跃,或低头觅食,彼此间嬉戏打闹,热闹非凡,该基地创始人洪显武正在对已经孵化了25天未能主动出壳的鸟,进行人工助产。
新海南客户端、南海网、南国都市报8月23日消息(记者 王康景 实习生 周玉 文/图)“你看,它们多亲人,还特别能说话!”8月23日,在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美社村鹦鹉繁育驯养基地,饲养员王兰杰热情地向游客们介绍园区的鹦鹉种类,并现场与鹦鹉互动,让鹦鹉表演“说话”技巧。
来源:【云上河南】唯有热爱可抵岁月漫长。十余年间,他们深耕特色养殖产业,细心钻研、不言放弃,把养殖鹦鹉从兴趣变成事业,唱响青年创业致富曲。他们就是90后小夫妻——宋心园、范丹丹。华丽的羽毛、坚硬的嘴巴、亲人的性格。
大河报·豫视频记者 陈海峰 陈曦 实习生 周琪 通讯员 赵勇 文图在商丘市睢阳区郭村镇谢寨村的一片葱郁林木间,清脆婉转的鸟鸣声此起彼伏。2019年至今,村民李岩通过发展鹦鹉特色养殖,不仅实现了自身增收致富,更带动周边农户共同发展,为乡村振兴注入鲜活动力。
在河南省虞城县李老家乡潘井村,有一个鹦鹉养殖场。养殖场面积不大,一走进院子,就听到鹦鹉们叽叽喳喳在“歌唱”。“你看这只鹦鹉,出生才两个多月,少于5000块钱不能卖。”养殖场主人闫春丽指着一只黄色的鹦鹉介绍说。闫春丽是潘井村村民。
近年来,河北邢台高新区积极拓宽群众增收渠道,利用闲置厂房和房屋养殖鹦鹉,引导村民学习鹦鹉养殖技术,帮助农民在家门口增收致富。目前,邢台高新区共饲养虎皮鹦鹉、玄凤鹦鹉30000余对,产品销往北京、广东、黑龙江等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
湖北日报客户端讯(通讯员程志坤、袁文卓)“感谢云梦农商行快捷投放140万元政府贴息青创贷,化解了我厂扩大规模资金难题,这将带动鹦鹉养殖业飞得更远,你们是我们的及时雨!”湖北鹤祥养殖有限公司负责人感激和兴奋地说。
苗伟男苗伟男一伸出手,有着漂亮白色羽毛的鹦鹉就落在了他的手指上。小鹦鹉头顶一抹独特的黄色冠羽歪着,用圆溜溜的黑眼睛打量着他。这是整个繁育基地里,苗伟男最擅长培育的品种之一——玄凤鹦鹉。从江苏宿迁的一个小镇到徐州市,这位被当地人称为“鹦鹉大王”的青年,正书写着属于自己的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