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墙根下,“剃头匠”忙着给客人剪发、卖炭的“商贩”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磨剪子戗菜刀的“师傅”专注地干活、布摊的“老板”卖力地推销着自家的面料……令人惊奇的是,这些“人物”身长只有三四厘米,而且还是用知了猴的壳和中药辛夷拼接而成,俗称“毛猴”。
“半寸猢狲献京都,惟妙惟肖绘习俗。白描细微创新意,二味饮片胜玑珠。”老舍夫人胡絜青曾这样描绘老北京民间工艺——毛猴。在土左旗,成群作为一位传统的毛猴匠人,十几年间,他专注于毛猴创作,用巧手塑造出毛猴“七十二变”的形态,一件件栩栩如生的毛猴作品向世人展示出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民俗文化。
蝉蜕、辛夷、木通、白芨四种中药材,在内蒙古自治区土默特左旗手艺人的精巧制作下成为了活灵活现、精巧可人的“小猴子”,这便是毛猴。拇指大小的毛猴,展示了艺人方寸之间精巧绝伦的高超技艺,而传神的形态里则浓缩着作者对生活和人生的感悟。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孙云柯近日,通州区2023年“运河传艺”传统文化传承活动在临河里街道文化活动中心举行,分别以琵琶制作工艺和毛猴制作工艺为主题开展了两场活动。居民们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互动,共同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
在老城区西南隅街道公园巷社区,有一位痴迷“毛猴”的手艺人——李宏超。今年59岁的他,在30多年前接触到“毛猴”的制作技艺,从此醉心其中,并不断研究发展。前段时间,他带着自己的作品到新加坡参展,让外国友人在“毛猴”的世界里了解中国传统文化。
毛猴制作技艺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民间艺术家的巧手之下,蝉蜕、辛夷、白芨、木通等几味中药,通过粘接,制作成活灵活现的“毛猴”。和联播一瞬一起,欣赏指尖上千变万化的“齐天大圣”吧。监制丨彭娜编导丨张英 李琨剪辑丨张斌策划丨焦健 杨艺©2024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版权所有。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师悦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到来之际,手工艺人韩僖僖用他设计制作的1111件非遗毛猴作品,成功挑战“最大规模的毛猴展”吉尼斯世界纪录。走进北京设计之都大厦一层大厅,一排小木盒里,整齐地摆放着1111只毛猴。
中新网乌鲁木齐8月31日电 (苟继鹏 邓丽娟)近日,2023“新疆是个好地方”对口援疆19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以下简称“非遗展”)落下帷幕。本届非遗展以“文化的瑰宝 人民的非遗”为主题,以“非遗+展演”“非遗+文创”“非遗+旅游”“非遗+科技”等为主要内容。
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来临之际,一项新的非遗相关吉尼斯世界纪录在北京诞生。来自北京的手工艺人韩僖僖展出了他用一年时间制作的1111件毛猴工艺品,成功挑战“最大规模的毛猴展”吉尼斯世界纪录。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联系上了韩僖僖,听他讲述自己制作毛猴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