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摄影师闫广君就开始用胶片相机拍摄豫东。他说,“我不保证我的每一幅片子都华丽、都震撼、都有艺术化的效果,但是我必须保证:我镜头里出现的都是最真实的豫东。”二十多年来,他拍摄的一张张照片,已经成为了解豫东底层百姓生活的一扇扇窗口。
大家好,我叫谢燮,广东东莞人,一个“极简控”。近两三年来,我只拍这种照片,一是因为很喜欢,二是跟自己的极其内向的性格有关:我真的很不善于表达,也不喜欢大家在一起拍照。独自等待是一个很享受的过程,拍到自己满意的照片,特别有成就感。
我要当个摄影家 雷益民 我会摄影,也爱好摄影,但由于技艺不精,水平不高,所以还没有当上摄影家。 四十年前,刚开始参加工作时,因为周围的环境和一些事件的影响,让我对摄影产生了兴趣,于是,就从别人手里买了一款老式的海鸥牌135型照相机。
我叫大河,毕业于长沙理工大学电气工程及自动化专业,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工科男。大学期间迷上了摄影,从此便不可自拔。(小编觉得这是一项不错的把妹技能,你们赶紧学起来)我拍过很多妹子,仍然不太擅长跟人交流。(小编认为,可以把这个理解为高冷)我实在编不下去了T.T,大家还是看片说话吧。
前言坚持每年读50本书,去10个地方,至少拍摄10个孩子,1000张以上人物照片,写100篇文章。当写完我的梦想清单后,我想到了自己在3年前,还是一个完全不懂摄影的小白。回想自学路上的种种历程,在成为一名摄影师的艰辛路上,我总结和反思了以下三点拧不出水的干货分享给大家。
最开始决定采访李以为是因为偶然间在抖音上刷到了这位“有点特别”摄影师的一段独白摄影,镜头里的他留着寸头,向着镜头讲述着自己的摄影故事,而这位名字有些奇特而作品又带有浓厚武汉纪实风格的摄影师也让人对他不由得多了一份好奇。
【青岛新闻网独家】文/李倍 图片、视频/张力伟周末他在拍照,女儿过生日他在拍照,“十一”假期他还在拍照,“盆桑”一年给别人拍照超过200天,但为家人拍照的次数却屈指可数。“虽说老公是个摄影师,但家里的全家福,孩子的满月照这些他都没空给我们拍。
框哥说:“在被《国家地理》杂志吸引而来的摄影师中,不乏对自然保护满怀激情,作品有振聋发聩之效而令世人敬慕的。迈克尔•尼科尔斯就是其中翘楚。他在一次次摄影任务中走遍世界,结识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他的生活因这些人而改变。
从上世纪90年代开始,摄影师管一明就陆续开始拍摄这些在上海的文化巨匠。在“他真的是这样”与“原来她还有这样一面”之间,我们得以从照片中“接续上海派文化的一段文脉,获得一种观照当下、遥瞻未来的思想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