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光讯(记者 潘定安)12月17日,冬日的寒风在旬阳市桐木镇白石河村的山间呼啸,记者沿着崎岖蜿蜒的山路来到了这个位于旬阳市桐木镇最北端的教学点——白石河村教学点,又名“十里庙”。这座教学点,承载着白石河村几代人的记忆与梦想。
北京晚报 | 作者 王帆扎根乡村教育的双向成长《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 张述 著 中央党校出版集团 大有书局近日,“第八届北京十月文学月”系列活动之一、《育人遇自己:一场大山里的教育接力》新书发布会在北京师范大学举办。
记者手记他活成了一束光,照亮了山村的教育路。他本走出过大山,可为了山里的娃娃,他又回来了;他本可以有更富足的生活,可为了山里的娃娃,他独自在村小教学38年之久;他本可以光荣退休,可为了山里的娃娃,63岁的他继续挑起教育重担,回到三尺讲台。
编者按:今天是第四十个教师节,在这个意义非凡之际,我们满怀敬意与温情,向庄桂淦老师这样的教育工作者致敬,感谢他们为教育事业和孩子们的成长所做的贡献,向全国百千万辛勤耕耘在教育田野上的广大教师致以最崇高的敬意和最诚挚的节日祝福!
大江网/江西手机报讯 万彦军、钟凯、记者黄玉龙报道:在万安县有这么一对“夫妻档”教师——乐福桂、郭荔, 13年来,他们用自己的时间换孩子们的明天,为了山区的教育和孩子们的未来,他们克服诸多不便,坚守初心,切实担当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光荣使命,在三尺讲台上,以梦为马,以爱为犁,甘
大山深处,这里只有一位老师,3个年级,5个学生,59岁的张铁球是这里唯一的老师。2021年,这一学年还有2位老师7名学生,到了今年,只剩下张铁球老师一人和5个学生,这五个孩子便是教学点目前全部的学生,张铁球1个人承担着语文、数学、体育、美术等所有学科的教学任务,一天下来他得连轴转,不断变化着角色。
泉州网4月26日讯(融媒体记者张晓玲)教书育人、造桥修路、助学助老……30多年来,郑光明夫妇坚守在永春的大山深处,默默耕耘,培育了一批批学生。教学之余,他们热心公益,用自己的行动温暖着山区的每一个角落。2023年8月,郑光明家庭获评第二届(2020—2022年度)泉州市文明家庭。
南海网 记者 任桐过了屯昌县西昌镇区,就是通往永忠小学的一条山路。那是一条蜿蜒曲折的山路,路面狭窄,仅容一辆车勉强通过。弯弯曲曲行驶了约30分钟,眼前的山景中跃然出现一座学校,黄白相间的教学楼、红绿相间的操场,成为层叠山峦中一道风景。永忠小学新校区干净整洁。
来源:【云南日报】他们坚守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山区学校,在平凡的岗位上演绎着以校为家、爱生如子的教书育人故事;他们是乡村孩子看世界的第一个窗口,帮助孩子用知识改变命运。教师节来临之际,让我们把目光投向那些扎根大山,用坚守播下希望的乡村教师。
视频:卓越校长高敏:扎根大山 做乡村教育的“点灯人”荆州新闻网消息(记者 蒋斌 廖梦)校长是学校的核心和灵魂。他们以坚定信念,引领学校创新发展,在教育的道路上,矢志不渝,追求卓越。接下来我们要认识的这位校长,21年来扎根大山从未离开,他就是松滋镇泰民族学校校长高敏。
新华社昆明3月6日电 题:大山深处育梦人新华社记者赵彩琳滇南三月,云南省红河州建水县第四中学的黄风铃花开得正灿烂,初二(4)班的教室里,地理教师李微楠带着学生们学习南方地区的特点。从饮食习惯引入,到分界线介绍,再拓展到人口数据情况,李微楠一一发问,学生们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红网时刻新闻9月19日讯(通讯员 温世苗 简陈贤)正在讲课的周炜佳停下来,弓着腰拿出了放在讲台底下的凳子,坐了下来。一边讲着课,一边不停地揉着右脚膝盖。学生们一点也不慌张,他们很安静地坐着,拿着笔记录着课堂重点。
肇庆市德庆县是粤西的一座山区小县,三面环山,教育资源相对落后。在这里,有一位被孩子们亲切地称为“燕姐”“何妈妈”的中学教师。在山区任教30年来,她用执着的坚守与满腔的热情照亮了山区孩子前行的路,她担任的语文课教学成绩一直位列全县前茅。她就是肇庆市德庆县香山中学初中语文教师何彩燕。
大众网记者 刘元迪 临沂报道“我的教育初心就是教好山区的孩子,从来没想过离开。”临沂市平邑县临涧镇中心校教师韩淑梅在接受采访时说,大山里的孩子更缺老师,等到退休的时候,她还想写申请再延长5年,继续工作。一件事,一份心,坚持几个月容易,坚持几年也不难,一辈子持之以恒却难能可贵。
陈建国给学生热好午餐。 陈建国在给学生上课。 陈建国和学生一起跳橡皮筋。 今年57岁的陈建国是灵川县灵田镇上长岗教学点的一名教师。从教35年来,他坚守大山深处三尺讲台,用心教书育人的理念在茫茫大山中不断传承,用甘为人梯的坚守托起了孩子们的人生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