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看一则崔寒柏的视频,他仍然是那种生怕解释不清的感觉。他强调的是感觉,相。他是把粉丝当成三岁孩子了吧。他的“相”,只是虚相。书法没感觉是不行,书法像是基础,否则没有初始的平正,怎么有“初学分布,但求平正”,之后“既知平正,务追险绝;既能险绝,复归平正”。
曾翔嚎叫,邵岩的射墨,沃兴华、王庸、陈振濂、刘洪彪等等丑书大师们粉墨登场,几只跳蚤而已,也掀不出什么大风浪,世道是人走茶凉的道理他们还是懂的,只是在这个位置上有些人为了抱住腿,附庸风雅而已,其实,很多都是雅贿的泥沼,很多人越陷越深,最后灰飞烟灭。
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刘洪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24年2月22日在北京逝世,享年70岁。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届全委会委员,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七届副主席、草书委员会主任,中国文艺志愿者协会顾问,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书法院研究员,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
“金石寿”,可以简单的理解为金石都是持久存在之物,金石能保存的时间都很长。常被用作给老人祝寿,恭贺长命百岁。下面请欣赏众位名家的书法作品。康有为的这幅字用笔苍劲老辣,线条瘦劲而张扬,字势略有倾斜,显现出浑雄大气的阳刚之美。沙孟海的四个版作品,行书苍浑大气,强劲霸悍。篆书浑朴古拙。
书法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是文化的象征,古人云“字如其人”,讲的就是一个人的品格、文化能够从他写的字中表露出来,因此,自古就认为能够写一笔好字,是一个人文化修养的表现,可以提升个人形象,加深人们的第一印象。
历史是永远写不完的,这一点在书法领域也是这样,只有那些成就高、影响大的名家才能占据一席之地。两晋有“二王”、唐代有“初唐四家”、欧、颜、柳,宋代有苏轼、米芾、元代有赵孟頫、明代有董其昌、王铎、清代有何绍基、吴昌硕、民国有于右任、沈尹默等,各自引领风尚。
古有诸葛亮挥泪斩马谡,今有书坛张王哭洪彪,这两件事风马牛不相及,但就哭本身都是真情实感。当人们把刘洪彪这个名字忘的差不多的时候,由于二人之哭又使人想起刘洪彪确实在书坛存在过。这也是狂草四人展“冲击波”的余波。草书四人展的再次展出是开拓延展,还是狗尾续貂,自有公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