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颉造字大约发生在公元前4600多年,但是真正有文字流传下来,则是考古发现的,最早见于公元前1400多年的殷商后期,记录在龟甲、兽骨等物品上的文字,被称作“甲骨文”,甲骨文是世界上最早的统一规范的文字,以象形字为主,也有部分会意字。
写在前面的话 大约十年前的夏天,因为工作的关系——给汉字编故事,我开始接触甲骨文。翻开厚厚的字源字典,边查边做笔记,尽管办公室外是炎炎的暑日,我却逐渐沉浸到一个个古汉字中了。汉字是表意文字,几乎每个字都有它的来历。查字典时,经常暗呼“原来是这样”。
汉字的演变顺序为甲骨文——金文——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一、甲骨文介绍1.介绍:甲骨文,是刻在龟甲兽骨上(主要是牛肩胛骨上的文字)。它是我们今天所能看到的最的成体系的相当成熟的汉字材料。甲骨文2.
一条从历史深处游来的鱼浮出水面。稚拙的线条,像是古人的简笔画,勾勒出鱼的形象。龟腹甲上的这条“鱼”来自商代,和今天的鱼一脉相承。世界四大古文字体系中,汉字是唯一传承至今没有中断的文字。商代文字则是已知最早的汉字。而甲骨文的存在,或许是一种幸存者偏差。
整理组制定了“三符合”原则:一是符合文物保管特色,尤其体现在尊重原状,按藏家整理;二是符合文献整理规范,即为甲骨定名、设置题解、释文显示原状;三是符合学术发展潮流,将一片甲骨的相关信息合置于同一页甲骨文正实现有人做、有传承,但仍存在结构性不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