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日,世界环境日当天,敦煌研究院石窟监测中心工作人员通过大屏幕对莫高窟、麦积山石窟、炳灵寺石窟、榆林窟等敦煌研究院所辖六处石窟寺,进行气候环境、洞窟微环境、文物本体、文物载体等日常监测。近年来,敦煌研究院在莫高窟开展了自动化监测工作。
来源:【绿色中国】——河西走廊荒漠化防治系列报道之三文/绿色中国融媒体记者符超敦煌,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
4月23日下午,“交响丝路•如意甘肃”——全国融媒记者走进“第11届敦煌行•丝绸之路国际旅游节”大型采访活动走进敦煌莫高窟,了解石窟保护和莫高窟数字化发展。据了解,敦煌莫高窟每天承载量6000人,那为什么将承载量设置在6000人呢?
近年来,敦煌市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和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全面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紧紧围绕“生态立市”发展战略,坚定不移以生态环境高水平保护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原标题:几代守护人呕心沥血 千年莫高窟延年益寿敦煌文物保护树立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中国甘肃网7月30日讯 据甘肃日报报道(记者 施秀萍 杜雪琴 董文龙)记者29日获悉,成果丰硕的敦煌研究院又多了一份荣誉:该院“基于传统工艺科学认知的夯土遗址劣化机制与保护技术”,荣膺2022年度甘
中新社兰州10月4日电 题:敦煌石窟进入预防性保护 推行“负责任的旅游模式”中新社记者 冯志军每年国庆假期,会有数以万计的参观者涌向世界文化遗产敦煌莫高窟,由敦煌研究院根据科学调查核定的单日游客承载量,近年很好地对如潮人流进行了引流,既保护了石窟文物的安全,也保障了出行游客的参观
省委副书记、省长任振鹤4月18日主持召开省长办公会议,研究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工作。他强调,要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甘肃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李克强总理等中央领导同志批示要求,站在弘扬中华文化、丝路精神和保护丝路明珠的高度,坚持从大局、从长远、从战略上看问题,紧紧抓住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这个事关全局、事关根本、事关未来的关键要害,担起使命、真抓实干,开源节流、综合治理,千方百计维护沙漠绿洲生态平衡,千方百计保护好莫高窟、月牙泉等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以实际行动忠诚拥护“两个确立”、坚决做到“两个维护”。
敦煌研究院党委书记赵声良在今日召开的北京文化论坛“文化遗产:系统保护与活态传承”平行论坛上说:“到目前为止,我们所见到的世界文化遗产,像莫高窟这样内容如此丰富、延续时间如此长久的,绝无仅有。”他表示,敦煌研究院一直坚持“保护、研究、弘扬”六字方针。
中新社兰州2月23日电(记者 冯志军 李亚龙)“在莫高窟扫沙子”是几代敦煌莫高窟人共有的深刻记忆,而“风轻云淡”已成为如今新常态。这是被称为“中国旱极”的敦煌构筑生态安全屏障的缩影之一,目前已基本形成三道绿色屏障,大大提高了防风阻沙能力,减少了沙尘暴发生频率。
甘肃篇倾情呵护丝绸之路上的千年风华1877年,德国地理学家李希霍芬在《中国》一书中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的概念。从此,这条神秘而古老的通路被唤醒、被发掘、被研究,敦煌、酒泉、玉门关……一个个古老的地名,张骞、玄奘、马可·波罗……一个个彪炳史册的人物,总会引起人们的无限遐思。
在敦煌研究院座谈时,总书记指出:“敦煌文化延续近两千年,是世界现存规模最大、延续时间最长、内容最丰富、保存最完整的艺术宝库,是世界文明长河中的一颗璀璨明珠,也是研究我国古代各民族政治、经济、军事、文化、艺术的珍贵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