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京报讯(记者 王俊)今年北京两会上,摇号政策仍然是委员建言献策的热点话题。尤其是新冠疫情影响下,公众对私家车的需求更加迫切。北京市政协委员、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教授裴普成委员建议,增加小客车摇号指标,尽快实现家家有车。
连续14年,累计摇号85次,一次没中。为了能够买一辆属于自己的车,郭涛已经等待了14年。“出现我这种情况的概率比中签率还低。”郭涛说,从2010年北京发布机动车购车摇号政策之日起,一期不落。从每年摇号6次到一年申请两期,“从不缺席”,但始终差一点运气。越往后,成功率越“渺茫”。
一张薄薄的汽车牌照,成了影响不少人幸福指数高低的决定性指标。作为一名操持着三口之家的普通北京市民,“接送孩子上下学”“周末出游”是范静的生活常态,也让驾车出行成为和柴米油盐一样的必需品。可摇号6年来,范静一直与“中签”无缘,这让本希望通过添置一辆小轿车改变出行生活的她急在心里。
6月26日上午,北京进行今年第1期普通小客车指标摇号。有关分析表示,摇号政策可以控制汽车数量、提高交通效率、改善城市形象,有必要认可其带来的正面影响,但与此同时,从交通管理的角度来看,摇号政策并非万能,各地还是应当进一步适应城市发展的需要,进行相关公共交通设施的再完善、再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