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项历时九年的浩大工程由经学大师蔡邕领衔,24名学者参与校订,以隶书刻成了《周易》《尚书》《诗经》《仪礼》《春秋》《公羊传》《论语》七部经典,共计46通石碑,约20万字,当时立于洛阳的太学门外,历史上被称为“我国最早的官方石刻教科书”。
东汉《熹平石经-尚书残石》东汉熹平石经尚书残石原刻 民国拓本尺寸 67.74*106.19厘米熹平四年(175年),蔡邕有感于经籍距圣人著述的时间久远,文字错误多,被俗儒牵强附会,贻误学子。于是奏请正定《六经》的文字。
神道是指墓前开辟的贯通式道路。西汉时期,已开始在陵墓地面,放置具有礼仪守护吉祥辟邪等功能的石刻,及至东汉,神道石刻制度逐渐完善,石柱、石阙、石兽、石人、石碑,种类丰富齐全。现在,这些各种形制的神道石刻,出席山东博物馆“汉画 汉风 汉魂——山东汉画像石艺术展”的“大团建”活动。
来源:中国青年网国家图书馆藏宋淳熙七年(公元1180年)池阳郡斋刻本《山海经》、熹平石经《尚书·尧典》残石、宋绍兴二年至三年(公元1132-1133年)两浙东路茶盐司公使库刻本《资治通鉴》、宋刻本《陶靖节先生诗》,山东博物馆藏“工典”卜骨……这是一个漫溯中华典籍长河的展览。
在纸张尚不普及的古代石刻碑文是文字流传后世最好的方式之一三个看点 带你认识熹平石经残石1800多年前的古人把“教科书”刻在石碑上汉武帝时期设立“大学”——太学并任命老师讲授儒家经典然而当时纸张尚不普及也无法印刷“教科书”全靠手抄导致错误特别多仿佛“盗版教材”△来源:总台节目《如果
7月14日,国家文物局印发《第一批古代名碑名刻文物名录》,河南共有145通碑刻文物上榜,包括龙门石窟中的“二十品”,登封汉三阙,汉代袁安碑,岳飞撰文《满江红》碑等,年代涵盖东汉、三国、西晋、南北朝、唐、五代十国、宋、金、元、明、清等多个朝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