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院派之所以看病能力下降,就是因为学院派的教学模式是西医的模式,虽然学的是中医,但是脑子的思维却是西医的思维模式,就像一些专家教授在电视上讲的养生节目一样,看中药,讲中药,说的都是西医的思维模式,重视单味药的功效,不知道中药的功效是通过配伍才能提现出来的,比如茯苓,茯苓的利湿是通过与桂枝的配伍才能体现的,也就是《伤寒论》中的苓桂剂类处方,而单味药是体现不出来利湿作用的。
《礼记·月令》中记载:“五月半夏生,盖当夏之半也,故名半夏。”医圣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共载方剂375首,在这众多的经方中,其中以它命名的就有21方,《伤寒论》113方中,有“它”的正方18方,《金匮要略》245方中含有它的正方和附方一共有32方,除去重复方后,则含有“它”的方共有44方。
本文以人民卫生出版社于 2005 年 8 月 出版的钱超尘、郝万山整理的《伤寒杂病论》为底本 , 从原文出 发, 围绕原方的用量用法、主治病证、配伍规律, 明确栝楼实、栝楼根在经方中的功用特点, 以期指导相关经方的临床应用。
——本文摘自:《何晓晖经验传承——脾胃学术思想临证实践》,作者何晓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半夏,味辛,性温,归脾、胃、肺经,具有燥湿化痰、降逆止呕、消痞散结的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湿痰寒痰、咳喘痰多、痰饮眩悸、风痰眩晕、痰厥头痛、呕吐反胃、胸脘痞闷及梅核气等;外用也可治疗痈肿痰核。
周峰峰 龚 飒 陈逸云 商斌仪 卓蕴慧。大半夏汤出自《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100 第16条, 主治为“胃 反呕吐”, 在《金匮要略· 呕吐哕下利病脉证治》98 第 5 条明确记载了胃反的主要症状:“朝食暮吐, 暮食朝吐, 宿谷不化,名曰胃反。脉紧而涩, 其病难治。”
1、附子搭配干姜通过回阳救逆的方式来充养宗筋的,附子能温阳散寒,干姜则能增强附子的这一功效,两者相配,能够提升体内的阳气,使得宗筋得到充足的阳气温养,从而变得更为强壮。2、附子搭配肉桂通过温肾助阳来充养宗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