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言道:功即是过,过即是功。古今圣贤,难免有功亦有过,古往今来,最不缺的就是好事者,吹毛求疵者更是乐此不疲。所以有功无过者,自古鲜见。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朋。察者,明也,至察者,洞明也。同师者为同道为徒,同志者为知己为友。至察者,察人察己,清者自清。
孔子曾于《论语·先进》中说过:“过犹不及”,意思是如果我们把一件事情做得过了头,那么其实和做得不够是一样的效果,都不太合适。可是为何会“过犹不及”呢?据西汉中期的礼学家戴德的《大戴礼记·子张问入官》记载,子张曾经问孔子该如何做官从政时,孔子的言论便为“过犹不及”做出了解释——“水至清则无鱼”。01。“水至清则无鱼”后来成为了汉语成语,经常被我们所使用,但其实这句成语还有着更为精辟的、教我们如何为人处事的下半句,只不过很少为人所知,那就是:“人至察则无徒”。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孤芳自赏,清高,自傲,自命不凡,在交往中常常要求朋友过高,对朋友过于挑剔,由于对自己定位过高,人为的在自己四周筑起了一座高墙,把自己封闭起来,很少有人能走进他的内心,曲高和寡,自然高处不胜寒,人们只好敬而远之,长此以往,有话无处诉说,内心必将孤独寂寞,人际关系必然紧张。
即使是天才,生下来的第一声啼哭也绝对不会是一首好诗。古人云:“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现实社会里,人能明察是非、分清善恶,当然好,但过分明察秋毫,对别人太过苛刻,就变成了对人求全责备的严苛挑剔,就不能容人了。
前几天有城市一下停止了检测,各单位还要核酸证明,造成混乱,排对检测,又收回去了。我们还不能适应,比如全国一天1万个感染者,如一天10万,50万,甚至最高峰到百万,即使绝大部分是无症状感染者,但那些主张严控的人说你基数大,死亡率虽低,死亡的绝对数也不少,要死100万人。
“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这句话虽说出自于班固的《汉书》,但是与老子的《道德经》还真有莫大的关系。老子说:“鱼不可脱于渊”,故而“察见渊鱼者不详”,故而“水至清则无鱼”;老子说:“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故而“人至察则无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