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知道包世臣,男,字慎伯,晚号倦翁,又号白门倦游阁外史、小倦游阁外史,安徽泾县人。包世臣《艺舟双楫》一书对碑派书法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在这本书中,他主要围绕书法技法阐述了他的书法思想,从执笔运锋到结字、章法和墨法均有详解,包世臣的主要历史功绩在于通过书论《艺舟双楫》等一书倡导研究碑刻,对清代中后期书法风格的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
7月3日,艺舟双楫——宋丰光、池长庆中国书画作品展在山东出版美术馆开幕。展览由山东现代画院主办,山东出版美术馆承办,展出著名画家宋丰光、池长庆书画作品共百余幅。参展画家宋丰光致答谢词。参展画家池长庆致答谢词。
艺舟双楫何加林&杜松儒水墨作品展策展人:刘佳2023.11.19-2024.01.19山塘雕花楼美术馆苏州市广济路217号2023年11月19日上午10时,天气转暖。艺舟双楫—何加林&杜松儒水墨作品展在山塘雕花楼美术馆隆重开幕。
“横平竖直皆风骨,撇捺飞扬是血脉。”作为中国文化传承标志的汉字,已经深深融入我们的文化血脉。日前,国家新闻出版署、国家广播电视总局联合开展不规范使用汉字问题专项整治,要求对出版物、电视和网络视听节目等大众传媒中违背汉字书写规律和审美品位,粗制滥造、拙劣夸张、观感不佳的字体进行清理替换。
◆夫用笔之用笔之法,先急回,后疾下;如鹰望鹏逝,信之自然,不得重改。送脚,若游鱼得水;舞笔,如景山兴云。或卷或舒、乍轻乍重,善深思之,理当自见矣。——秦代、李斯《用笔法》◆夫书肇于自然,自然既立,阴阳生矣,阴阳既生,形势出矣。藏头护尾,力在字中,下笔用力,肌肤之丽。
作者:张晓明(山东理工大学齐文化研究院教授)中国书法有帖派与碑派之分,魏碑是碑派的源头与代表。“魏碑”本是南北朝时期北朝文字刻石的通称,包括碑碣、墓志、造像题记和摩崖四种,以北魏最精,故称“魏碑”。魏碑是隶书向楷书演变的过渡字体,书风雄强朴茂、方正凝重,对隋唐楷书的影响巨大。
潮新闻客户端 美术报 朱东旭当今不少书家,知道泾县包世臣(后简称先生)作为晚清嘉道年间著名的“经世学”家、治水专家,文学家,书法家和书法理论家的人可能很多,其著《艺舟双楫》书论文献,不仅被清未士大夫和书家推崇,直至近现代乃为无数书法家膜拜敬昂,至于读到先生家书者,更加微乎其微了。
于令淓,清乾隆三十九年(1774)副贡,曾任莘县教谕,钦赐翰林院检讨。于令淓自幼生活在家乡大水泊村,不幸的是身为廪生的父亲于选早亡,撇下年幼的于令淓。祖父于其珣远在安徽省池州府知府任上,无暇顾及老家。于是,教育年幼的于令淓的重任落在了他母亲李氏肩上。
【汉字与民俗】作者:李洪智 高淑燕(分别系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传媒学院教授、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文学院副教授)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记忆留存,蕴含丰富的传统文化基因与密码。汉字发展数千年一脉相承,但形体发生了巨大变化,形成了丰富的字体样貌。
生于道光年间沈曾植(1850年4月11日—1922年11月21日)见证了中国近现代动荡的大变革,在新旧交替之间,他于经、史、诗词、音韵训诂、西北与南洋地理、佛、道、医、古代刑律、版本目录、金石书画、乐律等无不精通,被誉为 “通人”。
萧耘春(1931年2月—2022年12月)是中国乡贤文化的活化石,常年居守乡梓,安贫乐道,守望地方文脉。他曾根据民俗研究与民间采风,搜集出版《野熊与老婆婆》民间故事集,在对宋代文献研读基础上,出版宋代民俗研究文集《男人簪花》《苏东坡的帽子》,散文集《俯拾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