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东在线2月21日讯(通讯员 李成修 李添祎)近日,烟台毓璜顶医院邹勇教授的专著《桂林古本解读》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深度解读了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为中医学术界带来了全新的研究视角和成果,其独特的学术价值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
10.16傷寒,脈浮而緩,手足自溫者,繫在太陰。太陰當發身黃;若小便自利者,不能發黃。至七八日,雖暴煩、下利日十餘行,必自止,以脾家實,腐穢當去故也。如果是阳明病的热,不单纯是手足热,而是一身手足俱热,但只有“手足温”说明里有寒湿,这里的热是脾胃虚寒引起的。
以下内容收录在《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脉幷治》中,但是从六经的框架下面看,这几条腹满均因为有实(无论寒实还是阴实),所以病属阳明。因此这几条条文出现在《桂林古本·伤寒杂病论》的《辨阳明病脉证幷治》中非常合理。9.
10.6若以吐、下、發汗、溫鍼,讝語,柴胡湯證罷者,此為壞證,知犯何逆,以法救之,柴胡湯不中與也。如果少阳病被吐过、下过、被发汗过、用了温针等不正当的治法,这都属于误治,因此出现谵语,会有谵语就是出现偏热的情况,可以是气分有热,也可以是血分有热。
9.61陽明病,其人善忘者,必有蓄血。所以然者,本有久瘀血,故令善忘。屎雖鞕,大便反易,其色必黑,宜抵當湯下之。阳明胃家实热,可以为燥屎,可以使为发黄之黄瘅,但不一定都会成为瘀血之证。之所以会有瘀血之证的产生,是素体本来就“久有瘀血”在身体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