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首届驻日本公使馆官员(光绪四年1878年),前排左一为何如璋(时年40岁),右一为黄遵宪(时年30岁)。100多年前,有两位梅州籍的清朝使者东渡日本,开中日邦交先声。他们主张借鉴日本明治维新,吸收西洋的科学思想和技术,改革传统旧制和技艺,求新政图自强。
说起清代的翰林院,很多人认为这是一个清水衙门,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工作,素有“穷翰林”之说。但实际上,翰林院是个十分重要的机构,尤其是明清两代,深受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清初翰林院的地位变更。“翰林”是说文翰之林,犹词坛文苑之义。
基本简介:黄遵宪汉族客家人,字公度,别号人境庐主人,清朝诗人,外交家、政治家、教育家。黄遵宪出生于广东嘉应州,1876年中举人,历充师日参赞、旧金山总领事、驻英参赞、新加坡总领事,戊戌变法期间署湖南按察使,助巡抚陈宝箴推行新政。
编者按博罗韩氏是惠州乃至岭南屈指可数的科举望族,人才辈出,700余年间走出了2名进士、26名举人,另以恩贡、拔贡、生员等登科者则不绝如缕,可谓是“明清博罗第一家族”。为何韩氏能够盛极一时?传承700多年的家风密码是什么?
云东海上九村洞溪村程氏一族,历代子孙始终将“二程”奉为先祖,传承程门遗风,子孙中人杰辈出。百年祠堂——程氏宗祠,成为族人血脉维系、祖训精神传承胜地。程氏一族扎根“古云东海”畔,见证云东海千年大湖的沧海桑田,也见证了三水士人文风与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