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8日是我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目前,我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世界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世界首位,总面积达7.06万平方公里。我国世界遗产地保护是践行生态文明理念的生动实践和典型示范。
本报北京6月7日电 (记者严冰)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6月8日是中国第八个“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今年的活动主题为“保护世界遗产,建设美丽中国”。目前,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57项,位居全球第二。其中,世界自然遗产14项,文化和自然双遗产4项,均居全球首位,总面积达7.
记者从国家林草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央广网北京7月26日消息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7月26日,红星新闻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2024 年 7 月 26 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2024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日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46届世界遗产大会通过决议,将中国世界文化遗产提名项目“北京中轴线——中国理想都城秩序的杰作”和世界自然遗产提名项目“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至此,中国世界遗产总数达到59项,居世界前列。
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首都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分别于2020年、2022年正式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渤)海候鸟栖息地(第二期)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武夷山是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之一。在奇秀的山水间,朱子理学如同有源活水,历经800余年依然流转不息。朱熹园,又名武夷精舍,为朱熹学派开展学术研究和教育活动的重要场所。朱熹在此完成了他重要的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四书章句集注》之后作为科举考试出题的标准答案,影响深远。
记者从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获悉,当地时间7月26日,在印度新德里举行的第46届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会议上,我国申报的巴丹吉林沙漠—沙山湖泊群、中国黄海候鸟栖息地顺利通过遗产委员会评审,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