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宁夏日报】虽地处毛乌素沙地西南边缘、灵武市引黄灌区东部荒漠区域,但放眼望去,连绵起伏的沙丘上铺着密密麻麻的草方格,像是给沙漠穿上格子衫,草方格里的柠条、花棒等沙生植物迎风摇曳……8月11日上午,走进宁夏灵武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一片绿意盎然的景象令“铸牢共同体 中华一家
最近,我国第三条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的公路全线建成,有一张照片特别壮观,蜿蜒向前的公路两侧像是铺满了一张大网,把沙漠牢牢地给盖住了,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麦草方格。可是围绕着麦草方格,一直争论不断:它到底是我们中国人发明创造的,还是外国人教给我们的呢?
新华网北京12月2日电 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16届缔约方大会(UNCCD COP16)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举行。新华网携手国家林业和草原局,针对我国“三北”地区宁夏、甘肃、内蒙古等地拍摄3集系列微纪录片《荒漠重生》。
总面积仅6.64万平方公里的宁夏,东、西、北三面分别被毛乌素、腾格里、乌兰布和三大沙漠包围。而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处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是历史上受风沙侵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得名沙坡头。
宁夏中卫沙坡头地区处在中国第四大沙漠腾格里沙漠的东南边缘,是历史上风沙灾害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因此得名沙坡头。为了阻挡“沙魔”的侵蚀,科研人员、治沙工人在艰苦的治沙实践中摸索发明了“麦草方格”治沙法,实现了从“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重大转变。
来源:【宁夏新闻网】宁夏新闻网讯(记者 蒋萍 祁瀛涛 金文阳 文/图)6月28日,由中央网信办网络社会工作局、中国互联网发展基金会、宁夏回族自治区党委网信办主办的“高质量发展中国行·宁夏篇”专题活动采访团走进宁夏中卫沙坡头治沙基地,看“麦草方格”如何降服“沙魔”,体验最原始的治沙
习近平总书记在内蒙古考察时强调:“加强荒漠化综合防治,深入推进‘三北’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事关我国生态安全、事关强国建设、事关中华民族永续发展,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崇高事业”“要坚持科学治沙,全面提升荒漠生态系统质量和稳定性”。
2018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工程(以下简称“三北工程”)建设作出重要指示:三北工程建设是同我国改革开放一起实施的重大生态工程,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标志性工程。经过40年不懈努力,工程建设取得巨大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成为全球生态治理的成功典范。
上世纪50年代,被誉为“治沙魔方”的麦草方格在宁夏中卫县(今中卫市)被创造出来,确保了中国首条沙漠铁路——包兰铁路的畅通,并把沙漠向后逼退25公里。上世纪80年代,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将“沙坡头治沙”模式向各国推广,成为中国最早向世界输出的治沙方案。
中新网银川12月2日电 (记者 李佩珊)沙特时间12月2日至13日,《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16)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召开,宁夏应邀参会,并在会期内举办主题为“推动生态脆弱区绿富同兴探索可持续发展目标实现路径”的“中国馆”边会,首次代表中国在联合国的舞
【在这片辽阔的土地上㊽】 乘坐包兰铁路列车穿越腾格里沙漠,但见宽阔的林带随着沙丘连绵起伏。树林外侧高低错落的一片片草方格沙障内,各种灌木和草本植物顽强生长,放眼望去,更新的草方格向沙漠深处延伸再延伸……这里是宁夏中卫,举世闻名的“治沙魔方”麦草方格,60多年前就在这里诞生。
新华社银川12月12日电(记者刘海)《联合国防治荒漠化公约》第十六次缔约方大会正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举行。在中国馆边会活动中,宁夏代表推介了荒漠化防治成果和技术措施,用“宁夏经验”为全球生态治理贡献“中国智慧”。
废弃不要钱的秸秆,竟然解决了治理沙漠的国际性难题,不仅让沙漠不再流动,还让这里长出了植被。如果你去毛乌素沙漠,库布齐沙漠旅游,你会发现沙漠上有很多草方格,千万不要小瞧这些草方格,中国人就是靠着这些废弃的秸秆编制成的草方格,才将总面积4.22万平方公里的毛乌素沙漠彻底消灭,库布齐沙漠和乌兰布和沙漠也逐渐消失,取而代之的是绿草成荫,水草丰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