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仁宗嘉祐二年(公元1056年),三年一次的礼部试已经结束,考官梅尧臣正在阅卷,忽然发现一份令其拍案叫绝的试卷,题为《刑赏忠厚之至论》,大呼:“此乃状元之才也!”主考官欧阳修听了,走过来拿起这份试卷,看完之后也认为当是第一名。
潮新闻客户端 周勇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年方21虚岁的苏轼携弟弟苏辙自眉山启程前往汴京应试。临行前,程夫人虽染疾,仍然劝勉苏轼。“记住姆妈讲过的《范滂传》?我的儿子如果能成为范滂,我难道不能成为范滂的母亲(范母为成全儿子的志愿而自杀)吗?
前言:北宋文豪苏轼经历了四次“高考”,出彩的在第二次,惊艳的是第四次。第四次高考中“状元”。前三次(1057年)即为宋代科考“解试”、“省试”和“殿试”三级(淘汰进阶)。“解试”在考生本地省会、解试中举后入京参加“省试”,省试择优进行“殿试”(皇帝巡考监考)。
宋朝时,中国经济GDP全球第一,文化、艺术空前发展,给后世带来巨大影响。但是从王安石变法开始,新党、旧党你方唱罢我登场,政坛如翻烧饼,今天你做初一,明天我做十五,党争空前激烈,不同党派的人,打击对方从不留情,即使是好朋友 也相爱相杀。苏轼和章惇就是如此一对。
封面新闻记者 吴德玉 张杰 纪陈杰 河南开封摄影报道“寻路东坡”,封面新闻记者穿行在开封古城墙下“我在北纬34度线上和海拔相差12米的邻居苏轼交流。”李开周从测量学角度标注自己与苏轼的距离。开封,是苏轼这位眉州少年梦开始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