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个世纪60年代,我国农业领域涌现出了一大批的先进典型,董加耕便是其中的一位。但与多数到农村去的知识青年不同,董加耕高中毕业后,本可以凭借优异的成绩被保送到我国的最高学府北京大学深造,可他却在升学志愿上填写了“回乡务农,立志耕耘”八个大字,要求到农村去。
1964年12月26日,是董加耕一辈子都难忘的日子。这年他作为全国人大会议代表,受邀参加了毛主席71岁生日家宴。来参加毛主席家宴的人不多,有王进喜、钱学森、陈永贵。虽说来的人不多,但也要坐好几桌。这样一来,谁挨着毛主席坐,就成了一个问题。
【那时封面】《董加耕和青年们学习毛主席著作》摄影:张震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华东《农村青年》编委会编辑出版@东方红里83号首发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二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目录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三1966年第26期《农村青年》封底歌曲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你们快看,就是他,他就是那个没去读书的傻子。”只见,在周围人的指指点点中,一名扛着锄头,头戴斗笠的年轻人,正面不改色地朝着前方走去。他就是董加耕。
在一个阳光明媚的时节,一幅复古的黑白照片慢慢展开,照片中,九位年轻的面孔在田野间微笑,他们穿着朴素,手持小锄头,正朝着朴实的未来迈进,当年,他们是知识青年,怀揣着对理想的执着,背井离乡,奔向农村,书写下值得铭记的篇章。
对于一个农户家庭来说,读书是一件奢侈的事,而董加耕也不负父母的期望,从小品学兼优,到1961年,高中毕业时,董加耕的每一门功课都达到了96分以上,同时思想面貌积极,担任了作为盐城县龙冈中学的预备党员、团支部书记,完全具有保送北京大学哲学系的资格。
刚刚在《头条》平台拜读了一位友友当年的知青生活的文章,一种同感突然冒上了我的心头,当年的知青一件戏剧性的事引起了我的回忆,而这种回忆每当回想起来而感到特别笑意,究竟是发生了什么事使我一生中始终感觉到美嗞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