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 走进地铁,在拥挤的人潮中,总能发现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他们构筑起车厢中的精神文化空间,为行色匆匆的地铁线路增添了一抹亮色。 近期,笔者在北京采访了数位地铁上的读书人,跟随他们的脚步,在拥挤的车厢中打开一本书,享受地铁阅读的“慢”时光。
我常想,读书人是世间幸福人,因为他除了拥有现实的世界之外,还拥有另一个更为浩瀚也更为丰富的世界。现实的世界是人人都有的,而后一个世界却为读书人所独有。由此我想,那些失去或不能阅读的人是多么的不幸,它们的丧失是不可补偿的。
张立童地铁乘客在阅读《斜阳》。 朱利伟摄地铁乘客在阅读《柳林风声》。 朱利伟摄Sophia发布的地铁乘客阅读书目,从左至右依次为《去吧,摩西》《汤姆·索亚历险记》(英文版)《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走进地铁,在拥挤的人潮中,总能发现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
地铁乘客在阅读《斜阳》。朱利伟摄地铁乘客在阅读《柳林风声》。朱利伟摄Sophia发布的地铁乘客阅读书目,从左至右依次为《去吧,摩西》《汤姆·索亚历险记》(英文版)《中年之路:人格的第二次成型》。走进地铁,在拥挤的人潮中,总能发现手捧书籍专注阅读的身影。
仗义每多屠狗辈,无良最是读书人。明清鼎革之际,许多汉族读书人以明朝“遗老”自居,要学商末隐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不吃异族人的粮食。不料等了许久,仍是反清复明无望。这时,清廷又大开科举,除了少数有气节的人坚决不合作外,包括侯方域之类的名流都纷纷加入考试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