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回”一词最早在北宋沈括《梦溪笔谈》和南宋彭人雅《黑鞑事略》中出现。至宋代中阿海外贸易较唐代有很大发展,且商贸多以香药为主,由于中阿商贸的不断发展,大批阿拉伯人也随之进入中国,从而使得伊斯兰文化在中国得以存在和发展,使广州、泉州等沿海城市中出现了穆斯林居民区,他们有自己的社会组织“蕃坊”,贸易区“蕃市”,自己的学校“蕃学”,建立礼拜场所清真寺,在广大汉族的人群环境中,形成了自己的小社会。
回族的形成经历了一段漫长又复杂的历史变迁,最早能追溯到唐代,到了元朝不断发展,最终在明朝形成了特定的族群。和其他民族不一样,回族不是从中国古代某个氏族部落发展而来。“回回”一词原是“回纥”、“回鹘”的音转,最早出现于北宋官员沈括的《梦溪笔谈》。
明代是从元代继承而来,元代色目人和蒙古人把持着社会的方方面面,进入明代自然这种影响力也一直存在,由于回回处于顶层与底层中间,客观上社会的通融度还是比较高的,在明代初期,大量的蒙古人转信伊斯兰教,直接成为回回的一员。
今日的云南回族的主要构成与明代回族大量迁移和驻守云南是直接相关的,在明代回族族群开始在云南迅猛发展,除了元代移留的色目人军政官员带去的信仰伊斯兰教文化的回族军民子孙外,明代从朱元璋开始又有大量信仰伊斯兰教人员进入云南。
回族,是中国分布最广的少数民族,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又称礼拜寺。回族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新疆、青海、甘肃、陕西、山西、河北、天津、北京、上海、江苏、云南、河南、山东、内蒙古、辽宁、吉林、黑龙江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民族起源是与阿拉伯帝国的崛起直接相关的,没有阿拉伯帝国,自然也不会在中国有什么回族。通常意义上说,伊斯兰教对世界其它地方的征服,让伊斯兰教快速的传播,也正因为阿拉伯帝国处于整个欧亚大陆的中间地带,让阿拉伯帝国获得了极多的实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