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在战国时期的秦赵两国长平大决战中,由于赵将廉颇在接连几次失利后而始终坚守不出,秦国眼看无法速胜而拖不起,秦相范雎便提出了使用反间计而使赵国临阵换将,为此战国关东六国八大名将之一的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替换廉颇成为数十万赵军的新任主将。
长平之战是秦国名将白起与赵国军队在长平发生的一场战争,这也是秦与赵的最后一场战略决战,这场战事的结果以秦军获胜进占长平,是中国古代军事史上最早、规模最大、最彻底的围歼战,这也不禁让人联想,如果赵王没有替换廉颇,结局又将是如何走向?
许多人总喜欢对历史做出假设,但历史恰恰是不能做假设的,因为发生过的事情早已经成为了既有事实。许多人总喜欢做出假设,如果赵王不临阵换将,继续让将军廉颇担任前线总指挥,那么赵军是不是就可以避免被团歼的命运。
此战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史记·白起王翦列传》记载称“尽坑杀之,遗其小者二百四十人归赵。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考虑到当时各国的总人口也不超过2000万,因此如此巨大的数字让后世质疑司马迁是否有所夸大。
长平之战是战国的转折点,在这一战过后,秦国再也没有旗鼓相当的对手,以摧枯拉朽之势完成了统一,可以说长平之战就是战国从分裂到统一的转折点,虽然长平之战后赵国还在不停的抵抗,但大势已去,此时的赵国已经是最后的挣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