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邵志敏教授、江一舟教授团队最新成果 采访对象供图新民晚报讯(记者 左妍)乳腺癌是目前全球女性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其中,三阴性乳腺癌约占乳腺癌总体人群的15%,因其恶性程度最高、患者生存时间较短、缺乏有效治疗靶点,素有“最毒乳腺癌”之称。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作为乳腺癌中预后最差的亚型,三阴性乳腺癌发病年龄小、疾病侵袭性强且预后差,好发于40岁以下的绝经前女性,极易发生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由于早期三阴性乳腺癌缺乏有效的治疗靶点,当前治疗手段非常有限。
中新网上海11月18日电(陈静 王广兆)在乳腺癌患者中,“腔面型”乳腺癌患者占比约为65%至70%。记者18日获悉,中国医学专家的研究成果将改变免疫调节治疗对该类乳腺癌疗效不佳的困境,为“腔面型”乳腺癌免疫治疗带来全新认知和治疗路径。
对于早期乳腺癌,手术治疗是不可或缺的局部治疗重要手段,近年来随着治疗模式的发展,可手术乳腺癌患者的治疗也已经结合了手术和包括多种药物在内的全身系统性治疗,这里全身系统性治疗的时机则主要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和术后辅助治疗,对于改善无病生存、控制有可能扩散到全身的微转移非常重要。
今天,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传来消息,该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精准肿瘤中心胡欣研究员、乳腺外科狄根红教授领衔的团队,通过构建“免疫医生”文库,结合团队三阴性乳腺癌多组学研究,首次成功锁定基因“半乳糖结合凝集素2”是三阴性乳腺癌介导免疫逃逸的“帮凶”,并且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新靶点,为三阴性乳腺癌的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2011年伊匹单抗获批用于黑色素瘤治疗,标志着肿瘤免疫治疗革命的开始,2013年肿瘤免疫疗法当选《Science》十大科技突破之首,2018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颁发给美国科学家詹姆斯·艾利森和日本科学家本庶佑,以表彰他们在“发现负向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乳腺外科主任兼复旦大学肿瘤研究所所长邵志敏教授、精准肿瘤中心研究员胡欣、乳腺外科教授狄根红团队通过构建“免疫医生”文库并结合多组学研究,锁定基因“半乳糖结合凝集素2”是三阴性乳腺癌介导免疫逃逸的“帮凶”,这有望成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新靶点,为三阴性乳腺癌免疫治疗提供新方向。
研究题目:Prognostic relevance of PD-L1 expression on circulating tumor cells in metastatic breast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with anti-PD-1 immunotherap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