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乌托邦精神中的神学痕迹 布洛赫丰富了“乌托邦”这一概念的内涵,张扬了乌托邦精神的内在化维度,在寻觅内在化乌托邦精神的奥德赛之旅中,布洛赫借助“生活瞬间的黑暗”这一颇具神秘主义色彩的神学术语,来构建自己的文化批判理论。
今天我们来谈谈乌托邦。这涉及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什么是乌托邦,二是乌托邦有什么用处。那么什么是乌托邦呢?首先,这个名称来自于一本书的名字。1516年,托马斯·莫尔(Thomas More)写成了一本名叫《乌托邦(Utopia)》的书,该书还是用当时学术界通行的拉丁语写成的。
第一章 布洛赫与神学乌托邦 人们对“乌托邦”这一概念及其属性的争论似乎从未终止过,而本书所言的“神学乌托邦”似乎又是一个颇为陌生的范畴。那么,本书所论及的乌托邦和神学乌托邦究竟是什么?神学乌托邦何以能够作为布洛赫文化批判思想研究的主线贯穿始终?
托马斯·莫尔的《乌托邦》,出版于1516年,是一部具有深远影响的政治哲学和社会理论著作。《乌托邦》是托马斯·莫尔在16世纪初创作的一部政治哲学著作,通过虚构的对话体形式,描述了一个理想化的社会——乌托邦岛。
1516年,英国人托马斯·莫尔写了一本虚构的游记,内容是一个人到南半球的一个岛国旅行,那里财产公有,人人平等,按需分配,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这本书的英文名字叫Utopia,从那时开始,这个字一直就没有中译文,直到严复翻译《天演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