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地面“挥毫泼墨”,陶冶情操,10月25日下午,陶然亭街道第七届地书文化节开幕。中山会馆内,地书高手们齐聚一堂,以书法会友。地书,是用由海绵制成的地书笔蘸上水在地上练字,一般站着写,也有少数使用短杆子的海绵笔或毛笔蘸水蹲在地上写。
记者丨许佳 刘小问编辑丨顾洁婧早上八点,天气晴好,人定湖公园锻炼的老年人渐渐增多,85岁的李大爷拎着红色的塑料小桶和自制的海绵笔在一个打太极的老人旁边站定,酝酿今天要写的字。五四红楼旁边的广场上,刚上完早市的荣乾峻不紧不慢地穿过晒太阳的老人们,也准备动笔写点什么。
看,一把扫帚长的笔杆,上面装着特制的海绵笔头,蘸着清水,片刻间,一个个刚劲有力的大字便跃然地上。在凤凰山梯道两位老人,拿着一只巨大的海绵笔在地上“奋笔疾书”,还时不时地凝神思考一番,口里念着毛主席的诗词《沁园春·雪》。
长沙晚报全媒体记者 盛磊 通讯员 王国光骑着小三轮穿梭于长沙的大街小巷,干着回收废旧物品的脏活累活,每天忙于生计,却始终心怀文学梦。这个50岁的湖南安化汉子肖拥军自诩“文化拾荒人”,在长沙市开福区戥子桥巷中开着一家废品收购店,一手捡拾废品,一手触摸诗与远方。
极目新闻记者 潘锡珩摄影记者 李辉通讯员 向丽华江水作墨,大地为纸;挥毫落墨,笔走龙蛇。12月2日,由武汉地书协会主办,武汉书协、武汉市江滩管理办公室等协办支持的2023中国武汉第九届地书大赛暨芦花节活动在汉口江滩三阳广场启动。市民赏芦花、品书法,徜徉在文化与美景的盛宴中。
老袁的书法练习没有固定时间,有空就舀上一缸水,在水泥地上写几个字。采访当天,老袁走进书法课堂和孩子们一起学习。大地为纸、蘸水为墨,水过之处笔力显现……这只是影视作品中,书法大师们即兴挥毫的艺术场景?不,这也是52岁的深圳保安“老袁”,练习书法的常态。
我会立马回答,小溪碧水青山、生机盎然的绿,已永久地刻写在我生命里。它是世界少有、中国独有、中南十三省唯一免遭第四季冰川侵袭的低海拔常绿阔叶原始次生林,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全球重点保护的200个生态圈之一。
在云南红河州,哈尼族人民以大地为纸、水稻为墨,描绘出层层相叠的梯田山水画。这里不仅是自然奇观,也是农耕文化的瑰宝。从水循环、水分配、再到水的保护,1300多年前哈尼先民们就已经玩明白了。赖以生存的“水密码”,蕴藏着先民们怎样的智慧?让我们一同探寻其中奥秘。
长江日报大武汉客户端12月1日讯(记者杨丝涵 通讯员向丽华)手持特制大毛笔,边赏芦花边用石灰水调制的“墨”在地上挥毫书写。12月2日(本周六),2023中国武汉第九届地书大赛暨芦花节活动将在汉口江滩启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