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永城小磊子。随着时代发展,很多老物件消失了,今天讲讲以前农村常见的杆秤。 过去,杆秤是家家户户必备量具,买粮食、买菜、卖农产品都用它。但电子秤普及后,它逐渐淡出视野。如今,这些老杆秤却可能价值不菲。
杆秤作为称量物体重量的工具,是我国古代一项了不起的发明。在诞生之初,杆秤的度量比较混乱,后来秦始皇统一了度量衡,规定一斤为十六两,杆秤上就有了十六颗星。新中国成立后,又改为十两一斤。千百年来,杆秤活跃在大江南北,代代相传。
一杆秤 一辈子康文财 “不识秤花,难以当家”。杆秤是农村用得最广的一种计量工具,也是家家户户必备的一种基本物品。听人说,圩上老百姓用的杆秤多是从甘师傅店里卖出的,县里手工制作杆秤的也只有县城木匠街甘师傅这一家了。随着时间的往后推移,手工制秤工艺将更难得觅见。
民间有七言绝句曰——笔直一身无节目斑斑星点最分明秤斤注两知轻重大象鸡毛均可衡一根木杆秤,一页文明史。杆秤,中国人发明的人类最早的衡器,可谓是华夏“国粹”。古往今来大大小小的交易,都在秤砣与秤盘的此起彼落间完成。
“斤”在中国历史上可是个重量级选手,从商代的甲骨文,一路走到现在,少说也用了几千年。更神奇的是,咱们用了上千年的“斤”,和国际接轨后,换算过来居然刚好是500克,这到底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冥冥之中自有安排?
它象征着精确的运算,在尚无电子计算器的岁月里,不管是货物进出账目的记录,还是价格的核算,算盘皆发挥着无可替代的作用,那些熟练操作算盘的营业员们,手指在算盘上飞舞,就像魔术师在表演神奇的魔术,快速而准确地算出一笔笔账目,让供销社的交易有条不紊地进行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