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组化检查是病理诊断中一个分子层面的诊断,是更深层次的诊断,通俗理解就是,免疫组化就是把癌变组织中的癌细胞放大到分子级别,看看在这个水平上有哪些跟别的细胞不一样,通过特异的抗体去检测可疑细胞携带的抗原,主要目的是帮助诊断或鉴别诊断、判断肿瘤起源、是否能做靶向治疗等。
免疫组化主要用于病理诊断,通过取得患者的肿瘤组织或细胞,例如穿刺活检、手术切除等方式,然后对肿瘤组织进行固定、切片、染色、分析等最终确定该组织性质——良性or恶性,以及具体肿瘤分型——什么肿瘤,哪个类型。
目前,通过与金域医学合作,智能显微镜已支持乳腺癌免疫组化Ki67、ER、PR和 HER2等常用核染色和膜染色的定量化分析场景的判读。【记者】吴雨伦 宾红霞【作者】 吴雨伦;宾红霞【来源】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南方+客户端
在医学领域,尤其是病理诊断中,免疫组化技术(IHC)作为一项重要的辅助手段,正发挥着日益增长的作用。它利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原理,通过一系列化学反应,在显微镜下清晰地显示组织或细胞中特定蛋白质的分布和表达情况,为疾病的精准诊断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首先,大家需要明白的是,乳腺癌的发展也符合疾病进展的一般规律,即从不典型增生~原位癌~微浸润乳腺癌~浸润性癌的过程,当患者拿到报告会看病理报告写的很多内容:比如“乳腺腺病,部分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乳腺导管内癌,中级别/高级别”、“乳腺高级别导管内癌为主,局部可能伴微小浸润”等等…
在癌症确诊时,病理检测是诊断的“金标准”。从病理检测报告单中,临床医生能获取到恶性肿瘤的不少信息。其中,有一个免疫组化分析的指标非常常见,那就是Ki67。不少患者看到这个指标之后经常会问:这是什么?听说这个指标越高,肿瘤预后越差,是真的吗?
预估复发风险的大小,有很多方式方法,包括一些小程序,但到目前为止,还没一个非常、非常合理的方法。病理报告,提供肿瘤最基本的信息,在这份报告的文字里,隐藏着复发风险的高低,也有我们制定后续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肿瘤患者常常发出疑问——“不是说把标本做个病理检查就能诊断了吗?为什么还通知来做免疫组化呢?为什么要做这么多指标呢?还需要重新取组织么?”这里就来跟大家聊聊免疫组化是什么?为什么有的患者需要做免疫组化?来病理科加做免疫组化是个什么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