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两会的召开吸引了全球目光,但一些西方媒体却早早准备好了“灰黑眼镜”。扫描西方媒体关于中国两会和其他重要会议报道,执勤武警或士兵的图片时常成为相关报道的“标配”,试图引起外国读者的刻板印象和联想,其用心和暗示也是不言自明。
近年来,一些西方媒体如《华盛顿邮报》、《纽约时报》、BBC、CNN等,总是“不怀好意”对中国的事情进行不实的报道。他们常常对一些视频新闻报道断章取义,并通过拍摄角度以及对图片的调整,使用一些“阴间滤镜”、“警察照片”等手段掺杂不实的信息,想要以此引起外国读者的刻板印象和联想。
来源:环球时报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原题:中国旅游颠覆西方1400万访华游客破除西方“阴间滤镜”中国上半年入境外国人超1400万人次,不少外国游客在网上分享见闻,破除了西方媒体“阴间滤镜”,颠覆西方对中国的长期抹黑,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基建现代化、前卫设计的地铁站、多姿多彩的夜
香港《亚洲周刊》最新一期,原题:中国旅游颠覆西方1400万访华游客破除西方“阴间滤镜” 中国上半年入境外国人超1400万人次,不少外国游客在网上分享见闻,破除了西方媒体“阴间滤镜”,颠覆西方对中国的长期抹黑,让世界见证中国的基建现代化、前卫设计的地铁站、多姿多彩的夜生活、良好治安
法国学者洛朗·米舍隆(中文名罗弘)日前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表示,一个热情好客、日新月异的中国形象正通过社交网络在全球传播,越来越多的西方国家民众正在看到和感知一个更加真实的中国,一些西方媒体强加给中国的滤镜正在被打碎。
“中国政府付了你多少钱?”“你为什么支持共产党?”近日,一名西方电动自行车博主来到中国参观了8家工厂,并拍了一条访问视频。不料这条普普通通的视频,却在美国视频网站上有着高达168万多次的播放和四千多条的评论,一些西方网友认为这是“宣传”,并进行了令人无语的质疑。
最近,一向以“阴间滤镜”和“但代价是什么”闻名的BBC,突然对中国展开了一轮近乎“谄媚”的正面报道。从纪录片《中国制造2025》对中国科技的全面盛赞,到成都蓝天下的现代化城市画面,再到翻出“墨西哥湾曾叫中国海”的历史冷饭,BBC的“画风突变”让全球观众大跌眼镜。
首先给你加上阴沉的滤镜,然后一副世界我最牛的语气告诉你:here we are in poverty here, Poverty, chaos, misery. There's, there's literally, there's no food here, People are starving, people are unhappy, there's no fish and chips, there's no sandwiches, there's no bread. They've been forced, They've been forced to eat oranges every day and forced to eat noodles and rice here.
潮新闻客户端 评论员 王彬图源:上观新闻近期,不少外国博主到中国旅游的视频在国外火了。比如,有英国一家5口穿越中国旅行,深深着迷于中国的高铁、外卖、快递等的便捷性,也有博主在广州深圳被中国城市的现代化水平震撼、还有博主被街头的新能源汽车吸引目光,在小吃街里被美食迷得“走不动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