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社北京7月20日电 题:“90后”归侨故乡“石”趣:匠心是最好的传承中新社记者金旭鱼群游弋,簇拥在如花似琼的珊瑚丛中。这幕描绘海底秘境的雕刻作品让石头重新焕发了生机。黄蓝搭配的色泽渲染出斑斓多姿的珊瑚,石块的条纹也恰到好处地成了鱼儿身上的纹路。
来源:【交汇点新闻客户端】交汇点讯 斧劈石盆景制作工艺在2016年入选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今年53岁的魏玉宇,是这项非遗技艺的传承人。在和斧劈石打交道的这三十五年时间里,他坚守匠心、不断探索创新,这是一份匠人的执念,更是一种难得的坚守。
左手刻刀、右手木槌——广东潮州木雕非遗传承人、“90后”陈嘉全神贯注雕琢下,一块几十斤重的樟木已渐显“龙虾蟹篓”雏形。学艺过程艰辛、多次被刀划伤、手指已经变形,但坚持了十多年的她从中找到了艺术创作的成就感,更萌生了传承木雕技艺的使命感。
工作室内刘雄伟正在整理《论语》名句的石刻。在有“石雕之乡”美誉的壶关县龙泉镇西川底村的壶林书院里,48岁的石匠刘雄伟正在雕刻。一手执钢凿,一手举铁榔头敲打,粉溅灰飞,钎尖过处,坚硬的石头上浮现出了精致的细节……一块粗糙的石头,在他手中几经打磨、细心雕琢,便成为了一块文字艺术精品。
石府山中宝,青莹碧玉石。大内陪天子,卢沟化群狮。有井皆力助,无人不碾食。古刹建神殿,园林筑荷池。谦谦登大雅,憨憨任微职。侍奉无贵贱,丹心美如诗。这首由书法家范德安为石府石撰写的古体诗,描写了京西石府所产的大青石在古都北京建筑中的作用。
北京日报客户端 | 记者 吴镝6月10日,石景山区金顶街街道铸造村二区开展“模式口与磨刀石的关系、传说与作用”非遗进社区公益活动,向居民集中展示石府青石采集与加工非物质文化和模式口的历史文化,丰富了社区居民业余文化生活,让居民们“零距离”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髓和魅力。
石雕,是以石材为原料的一种传统手工雕刻技艺,历经千年,流传至今。选料、打坯、雕刻、磨光……石头里的生命与时间碰撞摩擦,便镌刻出了故事。青石雕刻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德立的石雕作品有的耗时数月,有的耗时数年,每一件都有属于自己的光华。
李亚华影雕作品《兰闺雅集图》在石头上敲击12亿次,需要花多久?那是1994年,27岁的李亚华用整整一年时间,把家中的一幅红楼十二金钗画像,一点一点“挪”到了石头上。李亚华:我们做人物要特别细,要有深浅、远近的过渡,不单是“锤”一个点,有时候整体的画面都要根据深浅来调整。
【来源:舜网】人物速写:每当走到齐长城遗址,房立民总有着说不完的话。对文物古建极其着迷的他,多年来发掘出了大量与齐长城有关的历史信息。附近耕地劳作的村民,常常看到这个高大的身影。每隔一段时间,房立民都要与团队伙伴带着修复材料和工具来这里走走看看。
龙正贤和他的石雕作品。龙正贤在他正在创作的作品《绿水青山十八洞》中,把石材的天然纹理和焦墨画融合到一起。文/图 石秋云初见龙正贤,一张方正的脸庞,透着一种坚毅与执着;一双厚实的手,握上去温润有劲,完全不像耄耋之年的样子。
林志明是茶坑石雕刻技艺的第四代传承人,他自1990年便从广州来到恩平跟随其舅父郑缵浓学习雕刻技艺。多年以来,林志明凭着自己对茶坑石雕刻技艺的痴迷和钻研,不断创新,不仅闯出了一条传统技艺在现代的应用之路,还积极推进非遗文化进校园,致力提高城市文化软实力。
夜色降临,匠人烧熔两吨铁水,三个跑酷青年穿上缠绕钢丝棉烟花的球鞋。当匠人猛击炙热铁水,三个年轻人点燃脚下的钢丝棉,助跑,前手翻,紧接一个后空翻,如踏风火轮,双脚在空中甩出绽放的火花。空翻的瞬间,青年与漫天铁花齐腾空,绚烂“炸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