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天津8月16日电(记者毛振华、王井怀)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中国科学家在实验室内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周慧 北京报道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成功构建了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了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世界提供了可能。
著名学术期刊《科学通报》15日刊发最新研究成果显示,我国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精准全合成,人工合成糖迈出关键一步。糖是人体所需能量的主要来源。人工合成糖是近年来科学界孜孜以求的方向,在此之前,全球已有多位科学家作出不同程度的贡献。
2022年9月29日,北京大学天然药物及仿生药物国家重点实验室叶新山研究团队在《自然-合成》上在线发表了题为《自动液相乘法合成复杂聚糖到1080糖》的研究论文,报道了关于糖类化合物合成领域的突破性进展。
来源:【四川日报-川观新闻】川观新闻记者 宁宁近日,四川大学华西生物治疗全国重点实验室/化工学院钮大文教授团队联合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吴云东教授,在《Nature》(《自然》杂志)发表题为“Catalytic Glycosylation for Minimally Protect
科技日报记者 罗云鹏 通讯员 赵梓杉二氧化碳除“变”淀粉、食用糖外,还能“变”更多可能吗?继2022年将二氧化碳还原合成葡萄糖和脂肪酸之后,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深圳先进院)研究团队在人工合成糖类衍生物领域取得又一重要突破。
继2021年首次在实验室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淀粉的人工全合成后,近日,位于天津港保税区的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再传喜讯,实现了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世界提供了可能。
据科技日报,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与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的科研团队,在二氧化碳合成淀粉基础上,又取得了一个重大突破:他们成功构建了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了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世界提供了可能。
具体而言,研究人员在反应溶液中将高浓度 CO₂ 等原料按一定比例进行调配,在化学和酶催化剂的作用下,最终获得了葡萄糖、阿洛酮糖、塔格糖、甘露糖 4 种己糖,整套实验的反应时长约 17 小时,相较于通过种植甘蔗等农作物获取糖的传统方式,在时间尺度上实现了从“年”到“小时”的跨越;
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等机构科研人员成功构建具有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使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世界提供了可能。
原标题:【科技前沿】我科学家实现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科技前沿】记者从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了解到,该研究所成功构建了灵活性、高效性及多功能性的人工生物系统,实现了多种己糖从头精准合成,解决了糖分子立体结构可控的难题,为摆脱自然合成途径、利用二氧化碳创造多样的糖提供
新华社图表,天津,2023年8月17日(海报)中国科学家实现从二氧化碳到糖的精准全合成(4)在中国科学院天津工业生物技术研究所实验室,杨建刚副研究员(前中)、宋皖博士(前左)等团队成员合影(8月13日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