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天然贝壳打磨、拉花、刻线,白蝶贝便成为飘逸的云朵,黄碟贝即展现出黄鹤楼的形状,而质地晶莹、光泽灿烂的鲍鱼贝则给白鹤增色不少,让其羽毛熠熠生辉。日前,运用螺钿镶嵌艺术的非遗工艺品《荆楚魅力旋转盒》在2024年“知音湖北 遇见游礼”旅游商品大赛中斩获“金奖”。
原标题:组图|穿针引线 湘潭石鼓非遗手工伞是这样制成的红网时刻新闻9月25日讯(记者 杨滋 通讯员 李建新)近年来,湖南省湘潭县石鼓镇因地制宜发展油纸伞制作和加工,目前有成品油纸(布)伞生产及相关企业50余家,年产成品伞500多万把,占全国工艺伞总产量的三分之一。
随着新年的脚步渐近,孟州市大定街道上作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王良文正忙碌着为即将到来的节日增添一份特别的色彩。他的手中诞生了一件件精美的泥塑作品——“皮老虎”,这些小巧可爱的工艺品不仅承载着深厚的文化意义,更唤醒了几代人的童年记忆。12月16日,王良文给半成品“皮老虎”上色。
今天,是文化和自然遗产日。你见过吗?四川姑娘变身“手工大神”,用巧手将易拉罐做成了凤冠,凭实力火到海外!以前,蚕丝绢本可以记录历史;而现在,中国人做出世界首块蚕丝硬盘。你可能不知道,沙县小吃制作技艺登上国家级非遗名录!
松江非遗一合酥不仅是一场“酥香四溢”的味觉盛宴,更是一枚承载千年文化的美味符号,它背后的历史和传承故事你知道吗?今天,让我们走进一合酥的世界,探寻这份非遗美味如何在文化与匠心中焕发独特魅力。小昆山镇“一合酥”制作技艺于2017年6月被列入松江区非遗名录。
神奇的缠丝马尾、独特的指尖艺术,“马尾绣”是贵安新区布依族独有的濒临失传的民间传统工艺绝活之一,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于2019年入选新增项目传统美术类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马尾绣工艺精美,是民间文化瑰宝,更是布依族同胞集体智慧的结晶。
中新网四川新闻2月3日电 (周永珩 张延)近日,在绵阳市北川羌族自治县石椅片区残疾人双创基地,一件件草编龙作品在指尖翻飞中逐渐成型,精美程度令人赞叹。这些草编龙都是由北川羌族自治县的残疾人手工制作,每一件作品都充满了生命力和创造力。
来源: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乌鲁木齐12月23日电 (陶拴科)冬日的清晨,在新疆和田地区洛浦县的传家宝手工艺品专业合作社里,“00后”女孩迪丽努尔·艾则孜和同事们正在精心制作一件件铜艺制品。走进迪丽努尔的工作室,铜屑在灯光的照耀下闪烁着金色微光,映衬着她专注而坚定的眼神。
为弘扬传统技艺,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普及与传承,近日,徐汇区龙华街道俞二居民区组织开展了“盘扣之美,匠心传承”手工盘扣制作活动。活动邀请了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袁爱华担任主讲,通过理论讲解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带领居民深入了解盘扣艺术的历史与工艺,并制作盘扣胸针。
在新疆和田墨玉县的普恰克其乡布达村,烈日炙烤的沙漠边缘,一项延续千年的技艺仍在呼吸——桑皮纸制作。这种以桑树皮为原料的古老纸张,曾是丝绸之路上的文明载体,如今却以非遗之名重焕生机,成为连接历史与未来的文化纽带。
首个非遗春节,非遗元素“热”起来。在1月28日乙巳年春晚上,众多非遗元素闪亮登场,赢得了观众的喜爱。当演唱《春意红包》的毛晓彤、金晨、白鹿、程潇、姚晓棠、宋雨琦登上舞台时,她们手上佩戴的非遗手链立即吸引了观众的视线。
来源:环球网 “一枚徽章,一个故事。把一个个的故事编进竹编里,让故事与竹编长存。”四川省青神竹编代表性传承人陈岚分享着自己创作竹徽章的初衷。 陈岚所说的竹徽章,是近期其与国家非遗“青神竹编”传承人陈云华共同创作并推出的竹编产品。
夏意绵绵,艾叶飘香,又是一年仲夏时,又是一岁端阳至,祈福纳祥,期盼安康。在山东潍坊,端午和非遗相融合,有了别样的味道。潍坊高密剪纸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端午到来,剪纸艺人一起剪制端午题材的作品,用传统的非遗技艺诠释端午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