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曲凉州词,唱出属于武威的雄浑豪迈一匹铜奔马,跃出属于历史的交流互鉴一座武威文庙,绘出属于河西的文脉绵长数不尽的文化遗产、道不完的武威故事武威自古以来就是丝绸之路上重要的节点城市让我们共同感受属于凉州的绰约风姿武威在百年来的文教发展,其基础有一份要归功于张澍这位清代大儒。
新武威客户端讯(记者 李晓天)近日,由西北师范大学古籍整理研究所教授漆子扬博士整理的《张澍诗集校释》由读者出版社出版发行。《张澍诗集校释》是漆子扬博士主持的教育部高校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张澍全集》阶段成果之一,是省委宣传部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全书142万字,正文27卷。
依靠战争生存、依靠战争开疆拓土的党项人更发明了冷锻甲、神臂弓等先进兵器,在冷兵器时代,他们在战场上拥有了更多的主动权,“马背皇帝” 李元昊的军事才能在数次战争中发挥到了极致,同时党项人所缔造的西夏王朝也屹立在贺兰山下,与宋辽成三足鼎立之势。
甘肃武威,地处河西走廊,古称凉州、姑臧、雍州,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这里自古就是多民族居住之地,留下了以铜奔马、唐代吐谷浑王族墓葬群、西夏碑、白塔寺、高昌王碑和西宁王碑等为代表的大量文物遗址与历史遗存,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缩影。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古典学是研究中国古代典籍及其内容的学问。中国是多民族国家,也是多语言、多文字国家,既有大量汉文典籍,也有多种少数民族文字典籍。中国古代少数民族文字典籍也属于中国古典学的研究范围。
张澍(1781—1847),武威人,清代乾嘉时期著名学者。嘉庆十五年(1810年),张澍闲居在家乡凉州,创作了不少凭吊凉州历史文化的诗歌,其中就包括四首《凉州词》,收录在《养素堂诗集》中的《还辕集》中。现将四首《凉州词》辑录如下,并作简要释读。
目前,西夏文文献已基本能够解读,被世人一度遗忘的西夏文字重焕生机,打开了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宝库2005年,时隔近30年,李范文等十余位学者共同编撰完成《西夏通史》,理清了党项族从诞生、建国、灭亡到亡国后民族去向的历史脉络,填补了二十四史中没有《西夏史》的空白“一代代西夏学学者艰苦
前凉时期,由于出陇右经关中南下的道路被后赵阻断,前凉与东晋的联系一度中断。后经双方不懈努力,终于打通了一条交往之路。尤其是那些勇敢的使者们,他们不畏艰险,历经坎坷,为双方的联系和交往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汗水。
2021年末,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对外发布称:该所2019年在对武威地区一座武周时期吐谷浑王族墓葬清理发掘过程中,在彩绘木棺内墓主人头部西侧,发现一个放置在漆盘内的银胡瓶,内有绿色液体,瓶口有封泥和木塞的残渣。
清嘉庆九年,进士出身的中国著名学者,武威人张澍,在家养病期间,有一天与朋友同去凉州大云寺参观游览,在大殿后院左边意外发现一座石碑,上面刻着一些古怪的文字,看起来像汉字,但张澍却一个字都不认识,绕到石碑的背后,看到了汉字,根据上面记载的年号,张澍终于弄明白,才知道这是西夏天祐民安五年的碑刻——《凉州重修护国寺感通塔碑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