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从汉代起,就受中国深厚文化的影响。得天独厚自然环境的岛国,气候温暖多雨,四季分明,森林茂密,丰富而秀美的自然景观,孕育了日本民族顺应自然、赞美自然的美学观,甚至连姓名也大多与自然有关,这种审美观奠定了日本民族精神的基础,从而使得在各种不同的作品中都能反映出返璞归真的自然观。
龙安寺方丈庭园是京都最知名的庭园之一,也是枯山水文化比较写意的代表,对于枯山水,人们认为最直接的描述就是借助极少的现实事物传达极大的理想之境,没有一滴水,却可以让人看见汪洋大海、沙砾、石头、青苔、树木这些自然界中最为常见的事物,却能体现出最深刻的美学。
来源:环球网 【环球网报道】5月15日上午,国台办举行例行新闻发布会,发言人陈斌华就近期两岸热点问题回答记者提问。记者:第一个问题,民进党当局上台以来无时无刻不大搞“去中国化”。近年来,有关台北故宫文物受损的新闻频频传出,对此有何评论?
有段时间,读日本作家的文章较多,比如谷崎润一郎、志贺直哉或者川端康成的,便能深切地体会到,哪怕是轻微琐屑的事物,经由他们的笔头,也别有一番韵致,或忧伤唯美,或简约含蓄,有的还富于禅意,即便是小说,也有点散文化,情节松散,节奏缓慢,结局也并不意外,只是读着读着,便陷入到情绪的泥淖里,被网罗进蛛丝般早就编织好的细节当中,随着忧郁哀婉的基调旋律去深味世态的炎凉,咀嚼人生的况味。
朱良志教授主持的北京大学美学与美育研究中心位于燕南园56号,这里曾是力学泰斗周培源的旧居。我们去拜访时正值深冬,寒风料峭,满目萧索,唯有院子里几棵树枯枝劲拔,像书法般带点金石意味。室内却温暖如春,天井的小池塘里悠游着几尾锦鲤,活灵灵的。我们的话题围绕时间和艺术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