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科技日报最新发现与创新科技日报讯 记者日前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获悉,该校俞书宏院士团队成功研制了一类天然纳米纤维素高性能结构材料,其密度仅为钢的六分之一,而比强度、比韧性均超过传统合金材料、陶瓷和工程塑料。
达尔文在《进化论》中提出“物竞天择,适者生存”,作为自然界万物优胜劣汰的法则延续至今。各种生物为了在自然界中生存下来,经过数亿年进化出可以适应各种各样环境的结构与功能,因为只有生物不断进化,适应生存环境才不至于被淘汰,这正是仿生学研究的背景。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智能高分子材料团队研究员陈涛、肖鹏等人通过构建悬浮双层式传感结构,实现了仿生电子皮肤的触痛感知高效集成,为人机交互、智能假肢等领域的材料应用提供了新可能。相关论文发表于国际学术期刊《先进材料》。
中国工程化生物材料领域稿件发表的期刊影响因子较高,发表稿件数量较多的期刊有Int J Biol Macromol、Biomaterials、ACS Appl Mater Interfaces、Carbohydr Polym、J Mater Chem B 等。
近日,国际知名期刊《纳米研究》(Nano Research)公布了2023年纳米仿生材料领域纳米研究青年科学家奖(NR45 Awards),中国科学院深圳先进技术研究院(简称“深圳先进院”)杜学敏研究员获奖。此次全球共有33位年龄不超过45岁的青年学者获此殊荣。
纳米技术已成为“诺贝尔奖专业户”。近20年来,十余项涉纳米的科技成就获得该奖项。纳米技术也与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共同构成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三大支柱,被公认为最重要、发展最快的科技前沿领域。去年,量子点这一纳米晶体的发现荣获诺贝尔化学奖。
中新网合肥1月6日电(记者 张俊)记者6日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获悉,中国科大俞书宏院士团队研制出一种新型仿生可降解复合薄膜,其高强度、高阻隔性和优异的光学性能,为食品、药品等包装材料领域提供了新的选择。科研团队在实验室讨论复合薄膜的研发问题。
中安在线、中安新闻客户端讯 自然布利冈结构由纳米纤维单向组装成层进而螺旋堆叠而成,独特的结构和界面可赋予诸多生物材料卓越的力学性能。深刻理解布利冈结构构效关系并以合适的手段将其转录至人工系统有望推动纤维基结构材料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