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部小说在内战、三反五反、大跃进、文化大革命等社会变革的时代背景下,讲述了主人翁徐福贵悲惨的一生,他原本是个人如其名的富贵少爷,可是他嗜赌如命败光了家业,父亲被活活气死,母亲在穷困潦倒时患了重病,这时徐福贵为救母亲外出求药,可是却被国民党抓壮丁,几经波折归家,才知母亲早已去世,妻子含辛茹苦的养大两个儿女,本以为这时会是幸福的开始,其实不然,更加悲惨的命运又一次降临到福贵身上,他的妻子、儿女、孙子相继去世,最后只剩下福贵和一头老牛相依为命,但是即便如此,老人依旧活着,仿佛比往日更加坚强和洒脱。
我们茫然地来到这个世间,双眼骨碌碌地望着天花板,不知该表达一些什么。即便慢慢长大,我们也不知道到底是为何而存在,是简单地为了吃喝玩乐吗?所以,就要找爹妈要钱去买喜欢吃的冰棒与辣条?去找同龄小伙伴儿一块玩泥巴?无法解释,倘若深究,那许多人都要摸脑壳的了。
“人是为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所活着。”这是余华《活着》中的名句,它展示了“活着”的内涵,也揭示了生活之“苦”。正如这句名言所凝结的书籍主题那样,主人公徐福贵或许是对“活着”最集中的表达——生命是有力量的。
最近,很多人不止一遍完整地看完一条视频——《回村三天,二舅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66岁的二舅一瘸一拐依然向前走的背影,完全是一种深邃而多元的精神映射。就像余华在《活着》中说的,“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