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新引进的智能水肥灌溉一体自动化系统,运用5G物联网技术,可以使用手机、电脑对园区进行实时监控。一个人就可以管一千亩地的水肥灌溉。”5月12日,在东至县尧渡镇建东村的千亩蓝莓基地,池州尧蓝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张科刚一边查看控制器屏幕,一边向记者介绍。
来源:【竞舟】“7000亩农田需要几个人管理?”面对记者提问,浙农耘科(岱山)农业有限公司现场负责人周理达笑了笑,抬起手伸出一根手指头。1月15日,在占地近万亩的岱山现代农业产业园里,只有两三名工作人员穿梭田间,周理达就是其中一人。
无人机喷洒农药、高速插秧机来回穿梭……科技赋能旺苍高标准农田建设“高标准农田建成后,一个人能管几十亩地”5月27日上午,初夏的暖阳洒向田野,孙超熟练地在一片“绿毯”中蹚出一条小路,走到十分规整的玉米地前,弯腰用手拨开玉米外部的叶子,露出里面的嫩叶,毫不吝啬地展示着他的劳动成果。
中国甘肃网9月28日讯(西北角·中国甘肃网记者 宋芳科 )9月28日,兰州新区超级农田丰收节现场,“95后”新农人李改泉笑的格外开心,他一个人照料了1万玉米大田,所以这个丰收节他特别有成就感。之所以是超级农田丰收节,是农田通过数字化赋能实现高效管理,干活的人少,产量还高。
过去,农业生产给人的印象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十分辛苦,更与“高薪”无缘。如今,农业经理人已经成为国家认定的新职业,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广阔天地,大有可为。“天府粮仓”有了农业职业经理人,政府真金白银社保补贴支持川西平原,自古以来被称为“天府粮仓”。
淠史杭工程开建65周年特别策划从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的淠史杭工程溯流而上,大别山里的“山泉水”通过“水快递”惠及了两岸。在六安市的横排头渠首,陆海蛟正在七月的骄阳下劳作,很快,他将迎来丰收。横排头渠首 蒋常虹 摄2015年,陆海蛟第一次来到距家数百公里的六安市。
10月上旬,正值玉米集中收获季。农忙之余,桓台县索镇街道睦和村种粮大户胡治勇一直在“鼓捣”小麦播种机。经过多次试验,他最终成功地在播种机“后腿”上加装了一个滴灌带铺设架。通过这个小小改进,小麦播种机走一趟,可以完成施肥、播种、铺滴灌带3道工序,大大提高了滴灌带铺设效率。
原标题:“人间天河”淠史杭⑦ | 在这里,一个人能种千亩田,怎么做到的?从合肥市肥西县官亭镇的淠史杭工程溯流而上,大别山里的“山泉水”通过“水快递”惠及了两岸。在六安市的横排头渠首,陆海蛟正在七月的骄阳下劳作,很快,他将迎来丰收。
在光明农发集团的崇明基地内,无人机缓缓起飞,用时3分钟,就可完成人工1小时的巡田任务;在手机上点一点,上海点甜科技研发的智能机器人按照规划路线,自动完成播种、旋耕、起垄等基本农事操作……一个个数字农业应用场景,正在沪郊相继落地,勾画着行业的未来。
今年,来自湖南的“90后”女孩莫晓钰,挑战一个人管理500亩棉田。借助智慧农业管理系统,曾经高度依赖人工的巡田工作,已全部由遥感无人机替代。架设在田间的农事记录仪、气象站、土壤传感器等物联网设备,正为莫晓钰的农事决策提供最精准的参考。
记者 陶春燕编者按:为树立最美标杆、引领奋斗脚步,营造向上向善的浓厚氛围,聊城市委宣传部在全市开展“最美系列记者见面会”活动。1月22日,该系列“最美种粮大户”专场在市融媒体中心举行。今年46岁的陈爱华现任临清市从发种植专业合作社法人代表,合作社理事长。
2月21日,雨水节气刚过,料峭的寒风让人感受到初春的凛冽。尽管气温很低,聊城市东昌府区辛王顺丰家庭农场“农场主”王伟的额头上冒出了细密的汗珠。一根根黑色的滴灌管道铺到了麦田,土壤湿润,小麦正如饥似渴地“喝”着黄河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