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时间6月7日17:00,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pair-instability supernova, PISN)存在的化学证据。
来源:人民日报本报北京6月25日电 (记者吴月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发布了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率先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超过100倍太阳质量)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存在的化学证据。
中国青年报客户端北京6月7日电(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张渺)6月7日,国际学术期刊《自然》在线发表了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赵刚研究员带领的国际团队的一项重要成果。研究团队在银晕恒星中,发现了第一代超大质量恒星演化后坍缩形成的“对不稳定超新星”存在的化学证据。
提起恒星,大家最想到的一定是太阳,但是太阳是一颗年轻的恒星,其年龄只有40多亿年。宇宙学理论认为,138亿年前大爆炸产生了宇宙,在宇宙刚诞生的一段时间内,到处都是一片黑暗,宇宙大爆炸之后约1-2亿年,才诞生了最古老的第一代恒星,发出照亮宇宙的第一缕曙光,也开启了宇宙中化学元素演变的序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