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中国教育报】秋天来了,天气逐渐变得干燥,人容易出现皮肤干燥和体液丢失等症状。儿童皮肤娇嫩,呼吸频率高,肾脏对尿液的浓缩功能差,所以通过皮肤、肺和肾脏丢失的水分会更多,再加上饮水量少和饮食调理不当,孩子在秋季更容易出现“秋燥”的情况。什么是秋燥?
来源/东方IC(下同)今迎秋分,这是二十四节气中第十六个节气。秋风送爽,本是气候宜人的时节,但有不少人却出现鼻咽干燥、唇焦口干、咳嗽少痰、皮肤瘙痒,甚至大便秘结的不适症状。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岳阳中西医结合医院风湿科薛鸾主任医师分析,这可能是“秋燥”惹的祸!
我们常说“秋燥”,是因为秋季气候比较干燥。上海中医药大学传统保健教研室主任冯金瑞认为,“秋燥”又可以分为“温燥”和“凉燥”,前者见于初秋尚热,有夏热余气之时;后者见于深秋已凉,有近冬寒气之时。因此可以适当食用百合、银耳、枸杞子、雪梨、蜂蜜等滋阴润燥清肺之品,来缓解“秋燥”。
今日处暑,小心“秋燥秋乏”!中医专家指出养生应注意这几点 8月23日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处暑。处暑是二十四节气之中的第14个节气,也是秋季的第2个节气,是代表气温由炎热向寒冷过渡的节气,是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由阳盛逐渐转变为阴盛的时期。
秋分节气秋分,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六个节气,时间一般为每年的公历9月22~24日。秋分过后,太阳直射点继续由赤道向南半球推移,北半球各地开始昼短夜长(一日中白昼短于黑夜),南半球各地开始昼长夜短(一日中白昼长于黑夜)。故秋分也称降分。秋分吃什么预防秋燥?
一方面,是因为在夏秋的交替季节,很多人尚未从夏季炎热潮湿的天气中适应过来,饮食也没有调整过来,进入秋季后天气日渐寒凉,就很容易出现“燥”的症状,而到冬季或者春季,人体已经适应了干燥的环境,所以燥的感觉没有秋季明显。
原标题:预防秋燥有讲究秋燥是中医概念,指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中医认为“燥胜则干”,就是说“燥”的特性是干涩,燥气侵袭人体容易损伤津液,影响身体健康。若燥气侵袭呼吸道,可能会出现干咳、咳嗽有痰、口唇干裂、声音沙哑、咽部干痛、鼻塞、鼻腔干燥、鼻出血等症状。
10月8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介绍“时令节气与健康”有关情况,并回答记者提问。会上,有记者提问,自古民间就有“秋燥”的说法,从中医角度如何理解“秋燥”?在秋冬交际之时,应该如何养生来预防秋燥?
“秋燥”就是说秋天到了,气温下降,空气变得干燥。《黄帝内经》里提到“燥胜则干”,很多人会感觉咽干口燥、眼睛发涩、鼻子痒,还有可能出现皮肤干痒、头发干枯甚至掉发的情况。所以,秋天的养生重点就是“养阴润燥”。要多喝水,及时补充水分。
『秋燥养生』何为秋燥秋季燥气当令,燥气为秋季的主气,称为“秋燥”。秋燥是秋季感受燥热病邪所引起的,以肺经为病变重心,初起邪在肺卫,并具有津气干燥的特征。燥邪伤人,容易耗伤人体津液,可见一派“燥象”,如口干、唇干、鼻干、咽干、舌干少津、大便干结、皮肤干燥甚至皲裂等症。
寒露节气已过,标志着深秋已至,天气由凉转冷,昼夜温差变大,这样的气候特点容易引发多种健康问题。民间形成了很多与此相关的健康俗语,像“秋燥猛如虎” “春捂秋冻”“寒露脚不露” 等,如何科学理解这些说法?又有哪些切实可行的预防措施帮助人们远离疾病,保持健康?听听专家怎么说。
秋意渐浓,人体很容易出现皮肤干燥、掉发、口唇干燥、便秘、疲乏等症状。如何运用中医疗法解决这些问题呢?来听听北新泾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副主任医师钱旻贤的建议。钱旻贤指出,秋季气候以“燥”为主气,这种特殊的气候容易滋生“燥邪”,人体受“燥邪”影响而发生的疾病统称为“秋燥”。
处暑已至,相信不少人已经开始被皮干、鼻干、咽干等一系列“燥”的症状困扰,这些现象就是典型的“秋燥”。秋季来临,白天艳阳高照,夜间清凉干燥,早晚温差较大,雨水减少,水分滋润不足,因此,“燥”成为秋季的主要特点。秋燥是人在秋季感受燥邪而发生的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