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为便于理解部分情节存在“艺术加工”成分。喜欢点一下“关注”,方便您随时查阅一系列优质健康文章。在很多人的认知中,与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发生性关系,似乎就等同于被感染的“死刑判决”。而真实情况远比想象的要复杂得多。
参考资料:[1] Patel, P., Borkowf, C. B., Brooks, J. T., Lasry, A., Lansky, A., & Mermin, J. (2014). Estimating per-act HIV transmission risk.
“你得艾滋病了!”农历新年前几天的一个晚上,我从梦中惊醒。那个声音,就像是一个男人,更像一个灵体,飘到你得耳边,像你的耳朵吹了口气。惊醒的我睡意全无,一下子回想起了半个月前的高危行为,那一年我大四。对艾滋病只是听说过,从没想过会发生在我身上。
时常有人拿着某一张类似的“各行为感染艾滋病毒的估算概率图”在后台私信我:老师,这上边的数据是不是真实的呀?为什么各种行为传播艾滋病的风险看上去并不高,甚至可以说很低,却还是有那么多人因此感染了艾滋病呢?
高危性行为是指容易感染艾滋病毒的性行为,具体来说就是别人的体液进入他人的身体,或者他的体液进入别人的身体,是双方发生体液交换的性行为,即为高危性行为。那么发生了高危性行为就一定会被传染上艾滋病毒吗?当然不是,感染是有一定几率的,根据性行为方式的不通,感染几率也不同。
在当今社会,性健康话题日益受到关注,而艾滋病作为一种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更是不容忽视。从数据比例来看,似乎尚可,但值得警惕的是,在每年新增感染者中,15至24岁的青少年以及50岁以上的中老年已成为艾滋病病毒感染的主力军,大致分别占33% 和40%。
世界艾滋病日临近,咨询者激增,在咨询过程中,各位求询者最关心的问题就是感染的可能性大不大了。我本人是不太愿意说根据某某行为去判断有多大的几率感染。不管怎么样的研究,调查出来的感染率都是基于整个人群的感染率。对于个人来说,要么被感染,要么不被感染,不可能存在50%感染、70%感染。
12月1日是世界艾滋病日,我国今年宣传主题为“社会共治,终结艾滋,共享健康”,旨在号召政府、部门、单位、个人等各方行动起来,共同担起防艾责任,昂首迈向2030年终结艾滋病公共卫生威胁的目标,形成强大合力,共建健康中国,共享健康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