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天举行的的2022浦江创新论坛女科学家峰会上,96岁高龄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叶叔华在视频致辞中向年轻的女性科学家发出“十年之约”,“中国科学家攀登世界科学高峰,我希望其中有我们女性科技工作者。现在已经有一个登上了,希望还有下一个。”
今年正逢中国天文学会成立百年,与会代表共同缅怀历史、展望未来,畅叙中国天文学发展大计。中国天文学会理事长景益鹏院士,中国科协党组书记、副主席张玉卓院士,南京大学校长吕建院士,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副局长黄敏,江苏省科协党组成员、副主席冯少东,中国天文学会名誉理事长叶叔华院士,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张佳宝院士,中国气象学会副理事长、北京大学物理学院胡永云教授,以及天文单位代表,中科院国家天文台台长常进院士,中科院紫金山天文台长、党委书记赵长印,北京天文馆馆长王晓锋等,先后发表大会致辞。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六站一中心”观测网的重要组成部分――上海65米天马望远镜遥望月亮之上。在西藏日喀则海拔约4100米的山岭间,在吉林长白山浩瀚森林中,两只巨大的“眼睛”即将出现在苍穹之下,与之前已经建好的4只“眼睛”,一起遥望月亮之上,甚至望向火星、木星,或许还可以看得更远。
活跃星系中心的超大质量黑洞,是宇宙中最具破坏性且最神秘的天体之一。它们引力巨大,通过吸积盘“吃进”大量物质,同时也将物质以接近光速的高速“吐出”到数千光年以外。然而,超大质量黑洞、吸积盘和喷流之间的能量传输机制是怎样的?这是一个困扰了物理学家和天文学家一个多世纪的难题。
很多人熟知,叶叔华主持建立和发展了我国综合世界时系统并长期保持国际先进水平,为经济和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被誉为“北京时间”之母,但少有人知道的是,她同时也是位大力提倡国际合作的科学家,为中国天文学领域的国际开放合作做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