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新闻客户端 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于2021年5月15日着陆于乌托邦平原南部,其搭载的火星次表层穿透雷达,用于探测地下结构和可能存在的水冰。近日,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我国科研团队利用“祝融号”火星车最新研究发现,证实火星上曾有海洋。
气候变暖使极端天气事件不断增加,所引发的连锁反应正在重塑这颗蓝色星球:海洋持续升温、大量物种灭绝、干旱与洪涝交替肆虐……人类唯一家园的宜居性似乎正在降低。与此同时,通往太空家园的机遇之门似乎正悄然开启。
记者从中国科学院空天信息创新研究院获悉,该院方广有研究员领导的月球与火星探测雷达研究团队发现,位于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10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这些地质特征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迄今最直接的地下证据。
最近,科学家们公布了基于 “洞察号” 数据的最新研究结果,首次描述了火星内部究竟长什么样。洞察号的英文名字InSight,是Interior Exploration using Seismic Investigations, Geodesy and Heat Transport的缩写,意指“基于地震调查、大地测量与热传导的内部探索”。
美国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斯克里普斯海洋研究所领导的一项新研究证明,火星除了两极的冰冻水外,仍然拥有大量液态水。该研究提供了迄今为止火星海洋的最有力证据,如果其结论属实,将为进一步探索该行星的宜居性以及寻找地外生命奠定基础。研究成果12日发表在《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上。
2月25日,来自广州大学、中国科学院、同济大学、宾夕法尼亚州立大学以及加利福尼亚大学伯克利分校等机构的科学家团队在国际综合类顶刊《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刊》发表题目为“Ancient ocean coastal deposits imaged on Mars”的研究论文,证实火星曾经宜
光明日报北京3月1日电(记者齐芳)中国首辆火星车“祝融号”有了新发现——火星北半球乌托邦平原南部“祝融号”着陆区的地下10米至35米深处,存在多层倾斜沉积结构,与地球海岸沉积物高度相似。这一发现为火星中低纬度地区曾存在古代海洋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地下证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