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正在香港读研的李小姐反映,今年2月,她花费4万元和一家名为上海康耐仕人力资源服务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康耐仕)的求职服务中介,签订“名企直聘人才服务协议”。“对方说可以为我提供求职辅导,直到找到京东、腾讯等名企工作,且有三个月申请退款的保障。
个人篇小王申税小微,我今天登录个税APP进行2023年综合所得年度汇算时,发现我的收入明细中存在实际未取得的收入记录,怎么办?您先别急,如果属于下列情形之一的,可能是正常现象,无需发起异议申诉,建议先与扣缴义务人核实:申税小微1.
同时,闫先生称,自己对于判决结果并不满意,后期或向广东省高级人民法院提出再审申请。腾讯公司有关方面回应红星新闻称,该前员工因长期以来的在岗表现及行为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在团队内产生了非常恶劣的影响,公司已于2019年3月依法与其解除了劳动关系。
经济观察报记者了解到,一位字节员工表示并未接到正式的通知,也没人申请,对网上的讨论不以为然。一位腾讯员工则提到现在官方也是“朝九晚六”,时间弹性,有时候上班时间可能早上10点,不过晚上下班时间也不固定,“六点下班也有,十一二点下班也有。”
近日,网传有一腾讯外包员工在脉脉上吐槽自己遭受歧视的经历,引来网友们的关注和讨论。该员工表示自己是腾讯外包员工,元旦群里发红包,他抢了5块多,组长私信他表示,红包没有外包员工的份,让他把抢来的5块发群里退回。
又一个互联网员工因违反竞业限制,被判赔百万违约金。1月18日,中国裁判文书网公开了一则腾讯前员工与腾讯的劳动合同纠纷一审民事判决结果,腾讯前员工唐某因违反竞业协议,深圳市南山区人民法院判令唐某返还竞业限制补偿以及支付竞业限制违约金共159万元。
4月10日,壹粉“泉城公子”向齐鲁晚报官方客户端齐鲁壹点情报站反映称,近日,他登陆“个人所得税”APP时发现有一家厦门公司给自己“发放”了4个月劳务费,由于从未在这家公司工作过也没收到这些钱,因此怀疑身份信息被人盗用。
近日,一条来自网络的微信群聊记录显示,搜狐全体员工在5月18日早晨收到一封来自“搜狐财务部”名为《5月份员工工资补助通知》的邮件,大量员工按照附件要求扫码,并填写了银行账号等信息,最终不但没有等到所谓的补助,工资卡内的余额也被划走。
【CNMO新闻】3月5日消息,近日,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与孙某、吉某某相关竞业限制纠纷二审民事判决书公布。案号分别为(2020)沪01民终13539号、(2020)沪01民终13530号,原告为腾讯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被告为孙某、吉某某。裁判结果为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本想‘刷单’补贴家用,没想到成了家里最大开支”“本以为天上掉陷阱,谁知竟是羊入虎口”。近年来,一些不法分子利用“刷单”做诱饵实施诈骗,且不断变换套路披上新“马甲”躲避打击,出现被害人“赚到几十元,被骗几万元”的情况。
“招聘抖音点赞员,多劳多得,在家可上班,平均日收入可达150左右”、“饿了么招聘操作员,在家即可上岗,月收入5000-8000”,随着求职旺季来临,类似以抖音、饿了么、美团为名义的招聘广告,在多个微信群、QQ群中出现,但根据多地警方调查,此类网络招聘实为刷单诈骗。
花2万元就能被推荐到高校任职?今年研究生毕业的李凯(化名)前不久经朋友介绍,加了一位名叫“刘老师”的社交账号,对方称自己有内部渠道,可以让李凯选择重庆大多数的民办高校或者公办专科类院校的非编教师岗,内推费用为2万元,定金5000元。
(农健/图)沈子浩经常忘记专业课老师的名字。这个深圳大学大四学生,原本的专业是教育技术学,为了蹭计算机与软件学院的课程,他常常翘掉本专业的课。这一切都是为了“转码”。即通过自学计算机知识,并应聘到码农(程序员)岗位,在过去几年成为一股潮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