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者注解:先刺深层补,卧倒针,大多数时候都不会有针感上行,这就需要我们变一下,将针卧倒之后行捻转之法,捻转之法讲究一个慢字,轻转慢捻,如果针感还不上行可配合左右摇摆类似“青龙摆尾”如果操作得当,针感大多数都会按照想要的方向走,这个手法可配合烧山火,透天凉等手法进行操作,治疗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近来一个读者针对我的帖子与我谈论针灸的作用机制和经络的实质。他在我面前表面硬装作挺明白的样子,实际他连感觉的基本知识都非常缺乏。其实,包括针灸界医生们对针灸产生所谓得气、循经感传的本质以及气功界专家和气功爱好者们对练气功过程中出现的所谓气感的本质都不明白是怎么回事。
毫针针体细软,如果没有相当的指力,很难顺利进针和运针,有经验的针灸医生往往能巧妙地将指力控制和集中在针尖上,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而缺乏经验的医生往往控针困难,或刺之不入,或入而不得气,或针后而不效,徒增患者皮肉之苦。
中医学是一门博大精深的科目,虽然易学,但要精深却颇为困难。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哪一类型,做出诊断。
针对一些较受关注、与针灸相关的问题,记者邀请石家庄市中医院针灸科主任李淑彦进行详细解答。针法是指在中医理论的指导下把针具按照一定的角度刺入患者体内,运用捻转与提插等针刺手法来对人体特定部位进行刺激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针灸治疗对临床操作性的要求很高,针刺技术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疗效。想要得到最佳针刺效果,对医者而言,很是需要一定“功夫”,不管是持针、进针,还是实施手法,都需要很强的操作技巧和功力,“十年磨一针”是针灸医生必须经历的磨炼过程。
最有趣的是两个美国学者的研究,他们用超声成像观察到针灸在身体内把筋膜的结缔组织拧成麻花状。并且,这两位美国学者进一步研究了“金针”与“银针”的区别,因为中国古代医者曾表示金针比银针效果更好,那为什么金针会比银针效果更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