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谢玮 | 北京报道156个海水淡化工程,工程规模超252万吨/日,多项关键核心技术实现突破……日前,自然资源部海洋战略规划与经济司发布的《2023年全国海水利用报告》( 下称《报告》)中透露了上述数据。
大小新闻客户端10月28日讯(通讯员 尹向东) 国家能源蓬莱发电有限公司海水淡化项目投运近一年时间,不仅缓解了水资源短缺的问题,更有效提高了水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据悉,该公司海水淡化项目日产淡水达10000吨,除盐水达3600吨。
齐鲁网·闪电新闻8月30日讯 为全面做好开海前期渔船安全管理工作,保障渔船安全、有序出海,烟台市蓬莱区海洋发展和渔业局多措并举,扎实做好渔业安全生产管理工作,为渔民出海作业做好服务保障。“登船入舱”开展渔船全船执法体检。
为优化水资源利用,我市将加快推进“海上调水”工程,支持龙口、蓬莱、海阳、莱州等地建设海水淡化基地,积极开展海水淡化与综合利用示范市创建,力争到2025年年底前,全市海水淡化日产规模突破30万吨,占全市用水总量的7%左右。
向海图强谱新章。10月19日上午,第29届日欧中韩美造船高峰会议(下称JECKU会议)在蓬莱隆重开幕。据悉,本次会议由中国船舶工业行业协会(CANSI)主办,是时隔四年后首次线下召开,来自中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的40家造船集团领导人和专家学者齐聚一堂,共商世界船舶产业发展。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闫丽君1月22日,烟台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举办“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第十三场新闻发布会。会上,蓬莱区政协党组成员、工信局局长王海围绕“蓬莱区作为烟台市海洋工程产业链的领建区市,在谋划和布局海洋工程产业链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回答了记者提问。
山东海洋资源丰富,海岸线长3505公里,约占全国1/6,毗邻海域面积15.86万平方千米,与全省陆地面积基本相当。近年来,山东将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海洋经济新动能不断积蓄,海洋生产总值位居全国第二位。记者近日走进生产一线,探寻“蓝色引擎”的澎湃动力。
山东半岛的渤海、黄海,烟波浩渺,白浪滔天。拥有3000多公里的海岸线、近16万平方公里毗邻海域的山东,从开埠通商到自力更生,从对外开放到连接“一带一路”,走上了陆海统筹、向海图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据初步测算,2023年前三季度,山东海洋生产总值达到1.26万亿元,同比增长6.
烟台融媒1月22日讯(记者 武峻平 摄影报道)今日上午,烟台市政府新闻办公室举行“聚力链式发展”主题系列新闻发布会第十三场。蓬莱区政协党组成员、工信局局长王海介绍蓬莱区在谋划和布局海洋工程产业链发展方面开展的工作。
我国海水淡化研究起步较早,但总体应用规模不大,在过去主要用于解决海岛上淡水不足问题。在2023年,国内化工巨头万华化学联合中国中铁、法国苏伊士集团在山东蓬莱工业园打造了一个大型海水淡化项目,是目前国内在建的规模最大海水工程,建成后每日可产出30万吨淡水,将有望把我国每日海水淡化总产能拉入300万吨的时代。
10月30日,《经济日报》在第8版以《山东烟台深耕海洋经济》为题,聚焦烟台海洋建设。文章提到,烟台市始终把海洋作为高质量发展的战略要地,坚持陆海岛贯通、港产城融合,深入拓展蓝色空间,加快实现由传统海洋大市向现代海洋强市跨越。
淡水资源在日益减少,黄河及渤海湾内其他几条河流,水白白的流入大海,如果能将烟台到抚顺修建一个大坝,把渤海湾变成一个淡水湖,只是要把大坝修的可以通汽车火车和轮船军舰都可以通过,这样一来及可以保存下来宝贵的淡水资源,也可以从山东直接联通到东北,如果要是有一两米的落差时,还可以考虑发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