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一年,《留学》杂志紧紧围绕国际教育中心工作,统筹资源和平台优势,坚持媒体服务宗旨,积极配合教育部按照国内与国际统筹、改革与创新创进、开放与安全并重的总体思路,扎实推进《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与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意见》落地见效,推动教育领域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聚焦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教育体系建设。
2021年3月3日,由光明日报《留学》杂志社主办的不忘初心·长相逢暨《留学》杂志创刊七周年嘉年华在Blue Note Beijing隆重举办。封面2015,与卓越同行 | 《留学》杂志创刊两周年答谢会在京举办。
近年来,伴随着疫情逐渐远去,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教育交流也在逐步恢复正常。但是,在留学市场逐步回暖的同时,一些留学的“骗局”“套路”也在悄然滋长。这些乱象在让学生和家长蒙受损失的同时,也严重扰乱了我国正常的教育合作交流秩序。
来到上海10年后,美国人艾迪进入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这十年里,他圆了演员梦、当了父亲,还深切感受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发展变迁。艾迪决定和他的同学一起拍一部纪录片,用他们的镜头记录新旧上海的光阴故事。今日18时,在新湖南客户端看他眼中的上海滩。
来源:【湖南日报】在浙江大学,有一位学习中国古代汉语的澳大利亚女孩安心冉。她是在社交平台爆火的“穿汉服的外国小姐姐”,也是导师门下专心做学问的“洋弟子”。心有暖阳,眼中有光。她想一直留在中国,为她喜欢的中华文化发热发光。
2021匆匆走过,这一年,《留学》启动全新项目“《留学》名企探营”,6个月的时间,围绕“留学事务所”11大办事处业务内容,对留学行业内的语培机构、留学中介、移民置业机构、出国金融服务等25家机构和企业进行了深度考察与探访。
来源:【湖南日报】在湖北大学留学的巴西小伙梁柠尧,与中国有着特殊的缘分。他从小就对中国特别感兴趣,妈妈曾经跟他说“你上辈子一定是个中国人”。喜欢中国的桥、酷爱中国的书法,梁柠尧跨越18000多公里,来到堪称“桥梁博物馆”的武汉,延续与中国的不解之缘。
来源:【湖南日报】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有一位来自埃塞俄比亚的留学生彭一帆。怀揣着对袁隆平的感恩之心,她来到长沙学习深造,去了很多袁爷爷曾经工作、生活的地方,希望像袁爷爷一样,成为中非交流的友好“种子”,向阳而生,向上生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