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梁山融媒主播曹亚飞,今晚与您分享文章《梁山故事说不尽》(节选) 。水泊梁山,我的老家。每当别人问起家乡,我都这样自豪地回答。“迤俪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魏“早年间,我们带着铁锹和小车,一队人浩浩荡荡去黄河边采泥。”回忆起在黄河岸边采泥的火热场面,黄河泥埙制作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王小建历历在目。“黄河边的胶质泥品质细腻、柔滑、粘连、杂质少、可塑性强而不软塌,是制作埙的上乘材料。
□本报记者陈学桦 河南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范坤鹏当下,又到了候鸟大量迁徙季,孟津黄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再度热闹起来。在波光粼粼的水面上,成群的候鸟或休憩觅食,或嬉戏玩耍,或振翅飞翔,为秋日美景带来了无限生机和活力。
本报记者 王小萍 赵力文 本报通讯员 王美欣“啪!”一束探照灯的光亮,唤醒了沉睡中的262廊道。幽暗的内部廊道仿佛一座黑暗的迷宫,阵阵寒气从深处袭来。一小队头戴红色安全帽、手拿观测仪器的工作人员正向黑暗的深处突进,带头的是观测班班长张变梅。
来源:【闪电新闻】主播读经典,陪您说晚安,大家好,这里是闪电夜读,我是梁山融媒主播曹亚飞,今晚与您分享文章《梁山故事说不尽》(节选) 。水泊梁山,我的老家。每当别人问起家乡,我都这样自豪地回答。“迤俪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
本报记者 郭北晨 实习生 庞宇航如何感受别样黄河?或许,“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场景可以满足你的愿望。9月11日上午,在黄河小浪底水库,记者从最佳视角——黄河三峡景区所在的山脊俯瞰,一湾碧水蜿蜒在南太行奇峰异岭之间,构成一幅秀美壮丽的山水画卷。
孙现富水泊梁山,我的老家。每当别人问起家乡,我都这样自豪地回答。“迤俪梁山,荦确延岱宗脊脉;浩淼水泊,波澜接黄河源头。”一部经典名著《水浒传》,让梁山的美名广传四海,享誉中外。梁山并不高,主峰海拔只有197.9米。
本报记者 金京艺虽已在黄河博物馆工作了20余年,可每当踏入展厅,“老黄河”张卫军的自豪感依旧油然而生。对张卫军来说,展厅里的每一件展品、每一张照片,不仅是自己熟悉的“老朋友”,更是他们一家三代接力治黄、弘扬黄河精神、传承黄河文化的最好见证。
这些越来越多的旧书,可都是我一生的老朋友、心中的挚爱,我是哪一本也不舍得丢弃,哪一本也舍得送人。我所买的书中真正意义上的老书、旧书不多,大部分是新书,但从初中时开始买的书,积年下来,这些曾经崭新挺括、散发着油墨清香的新书,也一本本慢慢地变成了旧书,有不少书籍的纸页已经泛黄,翻起来簌簌作响,有的纸张不好,翻读时不小心还会扯坏,而书籍的味道里也已经渗入了岁月的味道。
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朱平图源视觉中国这个冬季,让我们见证一场属于文学的荣耀时刻。11月16日至11月20日,“2023中国文学盛典——茅盾文学周”系列活动在浙江文学馆(杭州)、乌镇西栅景区茅盾文学奖盛典现场及桐乡市部分镇(街道),三地同步开启。
原标题:听!讲不尽的“黄河故事”“这件文物是距今约3600年至2800年的条纹彩陶靴,与现在的雪地靴非常相似。陶靴的造型是古代先民所穿靴子的直观反映,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已完全脱离了用整块兽皮裹在脚上的原始鞋状态。
95岁高龄的老人,还能自己打车去山东书城买书吗?能。老人名叫杨源恺,是大众日报原副总编辑。12月22日下午,在大众日报宿舍门口,我看到了这温暖的一幕:一辆出租车停下,坐在副驾驶上的杨老付了车费,拄着拐杖下车。回头,微笑着朝出租车鞠了一躬后,摆手离去。
河南日报客户端记者 祁道鹏起锅烧油,放入生姜、八角、花椒等调味料煸炒出香味,将拾掇好的鲤鱼放入地锅中,加水,大火收汁,辅以葱、蒜提味,一道色泽诱人的“铁牛黄河大鲤鱼”便做成了。铁牛镇河,张铁牛做得黄河大鲤鱼鲜嫩有味。这点,在郑州市惠济区后刘村远近闻名。
回望过去几年,《苏东坡》《千古风范苏东坡》等纪录片、《东坡》《东坡海南》等舞台剧吸引观众,湖北黄州、四川眉山等地举办苏轼主题文化节,全国首位3D超写实“数字人苏东坡”亮相《2023中国诗词大会》现场……作为重要的文化IP,苏轼日益走进大众文化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