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出三峡后,进入了我国地势的第三级阶梯,亦即进入了广阔坦荡的江汉冲积平原。上荆江河道比较稳定,下荆江是典型的蜿蜒性河道,因受水流冲刷影响,凹岸崩坍,凸岸淤积,河道常作大幅度摆动,历史上多次发生自然裁弯。
荆江分洪区建成于1952年,是长江中下游防洪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长江流域唯一由国家防总调度运用的分蓄洪工程,位于荆江右岸的公安县境内,其主要作用为缓解长江上游巨大洪峰来量与荆江河槽安全泄量不相适应的矛盾,减轻洪水对荆江两岸和湖北、湖南人民生命财产的威胁,确保荆江大堤、江汉平原和武汉市的安全。
作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荆江分洪闸是荆江分洪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的文物构成包括进水闸、节制闸和荆江分洪工程纪念碑、纪念亭等;其蕴含着历史、艺术、科学、社会、生态和旅游等价值,保护好这独特的水利文化遗产,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这是周恩来在1952年5月,为荆江分洪工程题词时候,写下来的。从这一幅题词中,我们可以看出周恩来对水利工程的重视,他希望通过水利工程将全国的河流、江湖,全部可以造福百姓,要变害为利,这是水利工程建设的目标和原则。
黄河三门峡水利枢纽工程是新中国成立后在黄河上建设的第一个大型水利工程,也是我国第一个五年计划安排的156个重点项目中唯一的水利工程项目,是当时国内修建的规模最大、技术最复杂、机械化水平最高的水利枢纽工程,担负起黄河下游防洪、防凌的重任。
1936年6月20日。中共中央发出致国民党五届二中全会书,再次提议停止内战、一致抗日。致二中全会书指出:只要你们立即停止进攻红军和苏区,立即动员全国对日抗战,并实现民主自由与制裁汉奸,我们和红军不独不妨害你们抗日,而且用一切力量援助你们,并愿和你们密切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