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光明日报 在千沟万壑的黄土高原之上,北纬35度附近,一条绿中透红的彩色飘带结出了累累硕果——这一区域四季分明、土层深厚、海拔高、光照足、温差大、病害少,独特的光、热、水、土条件,让苹果充分着色并积累糖分,成为全国苹果最佳适生区之一。
来源:农民日报 陕西省榆林市子洲县旱地绿色智慧集雨补灌工程应用场景。 刘帅 摄黄土高原曾经有严重的水土流失问题,然而没有人能想到,过去的贫瘠荒凉之地,通过农业科学家的“汗水浇灌”,如今焕发出崭新的绿色。
中新网陕西延安6月24日电 (记者 陈溯)千沟万壑、水土流失、降水季节分布不均,是人们对黄土高原的固有印象。当记者再次走访延安,不仅看到曾经的黄土高坡已被绿树覆盖,更看到在当地全力破解缺水难题的努力下,片片果园茁壮成长,以洛川苹果为代表延安苹果已成为当地农民的“富贵果”。
新华网太原1月13日电(武斌)临近年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五寨县的小胡会村愈发热闹,家家户户忙着擦玻璃、扫屋子、办年货。67岁的谷秉元正在自家小院里忙着清洗前两日购买的各类生肉。“猪肉30斤、鸡肉20斤、鱼肉20斤……”谷秉元一边忙活一边算着账。
盛夏时节,花开原野。万亩连片,“添彩”大地。七月中旬以来,在甘肃省白银市会宁县河畔镇李家塬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各类农作物生长茂盛,翠绿满眼。地处甘肃中部黄土高原腹地的会宁县,干旱少雨,沟壑纵横,自然条件艰苦。
海报新闻记者 刘敏 报道近日,陕西省榆林市的山地苹果产业再传佳音,据榆林市农业农村局最新数据显示,2024年全市苹果种植面积116万亩,总产量达74万吨,预计实现产值55亿元,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新“网农”逐梦黄土高原——手机成为“新农具”,镜头唤醒“老手艺”作者:新华每日电讯记者梁军 王俊杰新春时节,天空瓦蓝,甘肃庆阳黄土高原上正孕育着新一年的青绿。这里黄土层肥沃,是我国传统古老的农业地域之一。夏商时期,周先祖不窋正是在这里教民稼穑,开创了华夏农耕文明的先河。
甘肃虽然没有海,但有“海鲜”。甘肃省白银市景泰县曾有近26万亩耕地受到不同程度盐碱化危害。从2016年开始,当地在五佛乡等6个受盐碱危害较重的乡镇发展盐碱渔业,在盐碱地上养起了“海鲜”。暮春时节,景泰县200万尾南美白对虾苗正式入池,在黄土高原上开启了“海鲜”水上春耕。
黄土高原要开展大规模推山造田“超级工程”?近期,这种传言配以大型机械在黄土上作业的视频画面,让人难辨真假。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水土保持研究所正高级工程师田堪良告诉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这种方式既不科学,也不划算,网传说法站不住脚。
中新网陕西延安10月3日电 题:从田间到世界 看黄土高原上一颗苹果的蝶变作者 李一璠 李进眼下陕西省延安市洛川县晚熟苹果陆续成熟,黄土高原上四处弥漫着浓郁的果香,让人垂涎欲滴。果农们有的加紧取下套袋、有的忙于采摘销售,果园里一派繁忙的丰收景象。
满山的高标准梯田,一排排玉米、高粱林立——这里是榆林市横山区,毛乌素沙漠与黄土高原过渡带,典型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发源于陕西省定边县白于山北麓的无定河,自西向东横穿整个榆林横山区北部,无定河沿岸悠久的水稻种植历史也让这里有“塞上小江南”的美誉。
一方水土“养”出一方特色产业,山西成功创建11个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10个国家农业现代化示范区,推动高粱、苹果、中药材、谷子和肉羊入选国家重点产业集群,打造了包括代州黄酒在内的7个省级涉农专业镇、50多个市级特优农业专业镇,并从加强技术创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完善物流体系等方面,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中新网北京2月23日电 (记者 孙自法)在中国西部的黄土高原上,出土大量5000年前碳化水稻遗存,究竟是当地种植?还是贸易所购?其作为仰韶文化晚期大型聚落遗址——甘肃南佐遗址(距今5100-4700年)发掘考古研究的重要谜题之一,长期以来广受学界和社会关注。
1月8日,在延安市宝塔区河庄坪镇现代有机农业示范基地,种植户在大棚采收小番茄。革命老区陕西延安地处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为拓宽群众增收致富渠道,延安市因地制宜持续发展设施农业,一座座大棚温室在曾经的冬闲田上拔地而起,赋能老区乡村振兴。
新华社太原10月9日电(记者王皓、杨晨光)摘毛栗、品清茶,金秋十月,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泗交镇的山林间,周边的市民和游人寻找到了别样的乡村新玩法。有“天然氧吧”之称的泗交镇地处中条山腹地,山峦起伏、空气清新、河水清澈,森林覆盖率近90%,一个规模化的茶叶种植基地就在此落地生根。
央广网天津10月9日消息(记者张强 韩雨晨 实习记者李骏宇)从甘肃省镇原县城区出发,沿着327国道一路向西北方向行驶,仅需约二十分钟车程,便能抵达风景如画的解放村。初到此地,游客们无不惊叹,在这片广袤的陇东黄土高原之上,竟藏有一个景色宜人、生活恬静的“世外桃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