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打开常用的社交平台APP,这一刻,还看到某明星八卦、某剧集宣发位居榜单前列,下一秒,这些话题可能迅速消失在你的视野。我们已进入热榜“快闪”时代,网上信息瞬息万变,热点不断转移。当你为偶然刷到热榜舆情事件愤慨不平时,接踵而来的官方回应可能会带来“反转”,情绪已先于真相传播。
造谣引流、有偿删帖、刷量控评,这些不法行为的背后都有“网络水军”的影子。前不久,河南新乡警方摧毁了一个拥有大量“网红”“大V”账号的特大“网络水军”犯罪团伙,这个犯罪团伙还使用专门的控制软件,实施批量转发、点赞、评论,一个人就可以操作数百个账号。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报道,随手翻看各大平台的热搜榜单,最常见的就是“泛娱乐化”新闻,比如谁结婚了、谁又离婚了、谁刚生娃了、谁跟谁不和了等,这些娱乐化新闻霸榜公共空间,让不少网友不明所以又不胜其烦。
1月26日晚间,@微博管理员 发布微博热搜榜算法升级公告:站方近期接到用户反馈,认为部分在榜单高位呈现的热词,未达到被公众广泛关注的体感,或存在公共讨论价值相对不足的问题。针对用户反馈的问题,站方对微博热搜算法进行了优化升级,进一步强化热搜榜单的公众属性和正确价值导向。
潮新闻 评论员 逯海涛图源:视觉中国最近,一篇《鸡毛蒜皮正在成为主流新闻》的文章引起了颇多关注。其中提到,很多并没有太多公共价值的新闻,“如今经常冲上热搜的前列,且高居不下,高热不退”。举个例子,近期的“挖呀挖”以及“28岁女副教授另类招生”,就在热搜上红得让人摸不着头脑。
文 | 默达互联网信息纷繁冗杂,各大网站和客户端的热搜榜逐渐成为网上冲浪的“导航仪”,舆论情绪的“风向标”。然而,热搜也可能“被定制”“被操控”。近日,河南新乡警方摧毁了一个拥有大量“网红”“大V”账号的特大网络水军犯罪团伙,也揭露了热搜背后存在的灰色利益链条。
“冲上热搜排行榜收费5万元,冲上非热搜排行榜收费2万元。如果想在榜单持续较长时间,我们要价就会更高……”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人为制造热搜,通过虚假流量误导公众,扰乱网络生态。(8月22日新华社)花钱买榜,早非新鲜事;热搜成生意,我们也时有耳闻。
新华社北京8月8日电 《经济参考报》8月6日刊发记者郭宇靖、吉宁采写的文章《经参调查|一条评论一毛钱 几万就能造热搜——车市“黑公关”猖獗乱象当治》。文章称,新能源汽车火爆的背后,一股上不了台面的暗流也在涌动。
□熊梓言 (重庆大学)5万“宣传费”实现快速涨粉、轻松“炒热”博文、短时间内刷上热搜……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制造虚假流量,人为操纵“假热搜”,屡屡破坏网络环境生态。在飞速上涨的浏览量、粉丝量背后,是寄生在网络空间里已壮大成为灰色产业链的“网络水军”。
近期,河南新乡警方成功摧毁了一个拥有大量“网红”“大V”账号的特大“网络水军”犯罪团伙,抓获犯罪嫌疑人276人,涉案金额达5000万元。记者调查发现,近年来,一些不法人员人为制造热搜,通过虚假流量误导公众,扰乱网络生态。5万元可以人为上榜?
如果把今天的舆论场比作人人都可以发声的广场,那么热搜就像是广场中间的一块醒目的显示牌。2010年,平台首次推出热搜,将搜索最多的热词直接呈现给用户,给广大网友开通了一条“吃瓜快速路”,让人身在家中就能快速知道天下的实时热点,受到网友好评。
新能源汽车火爆的背后,一股上不了台面的暗流也在涌动。在抖音、新浪微博等一些大众信息平台上,一些企业通过视频、评论、网文等手段频频制造热搜、传播谣言的现象愈演愈烈,互相攻击大行其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热搜”如何制造?评论区为何成为谣言重灾区?
来源:【濮阳日报】新能源汽车火爆的背后,一股上不了台面的暗流也在涌动。在抖音、新浪微博等一些大众信息平台上,一些企业通过视频、评论、网文等手段频频制造热搜、传播谣言的现象愈演愈烈,互相攻击大行其道,严重扰乱市场秩序。“热搜”如何制造?评论区为何成为谣言重灾区?